《莫养虎》
时间: 2024-09-19 21:50: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养虎,饱则喜子饥则怒。
莫养鹰,饥则附人饱飏去。
鹰去但忘恩,虎怒将为冤。
不如团饭养鸡狗,狗能吠盗鸡戒晓。
世事反覆不可,狗或反噬鸡乱啼。
白话文翻译:
不要饲养老虎,老虎吃饱了会高兴,但饿了就会发怒。
不要饲养鹰,鹰饿了会依附于人,一旦饱了就飞走。
鹰走了只会忘恩,老虎发怒必定会造成冤屈。
不如养些鸡狗,狗能在黎明时分吠叫,警惕窃贼。
世事变化无常,狗有时也可能反噬,鸡会因此而乱叫。
注释:
- 莫养虎:不要饲养老虎。
- 饱则喜,饥则怒:吃饱了就高兴,饿了就发怒。
- 饥则附人,饱飏去:饥饿时会依附于人,饱了就会飞走。
- 忘恩:忘记恩情。
- 冤:冤屈。
- 团饭:指的是团聚的饭食,常用来形容家庭团圆或和谐的生活。
- 狗能吠盗鸡戒晓:狗能在早晨吠叫,警告偷鸡的贼。
- 反噬:指的是反过来伤害。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通过虎与鹰的象征,反映了对人性与世事的思考,表达了对养成依赖与恩怨的警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子翔,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政治动荡使得许多文人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赖。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不安定时期,诗人通过对动物的比喻,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提醒人们谨慎对待依赖与情感。
诗歌鉴赏:
《莫养虎》通过对虎、鹰等动物的描绘,暗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忘恩,表达了对养成不良依赖关系的警惕。诗中提到的“莫养虎,饱则喜子饥则怒”深刻揭示了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老虎的情绪变化象征着那些受恩于人却又可能反过来伤害人的人。而“莫养鹰,饥则附人饱飏去”则更进一步,说明了在利益面前,人性是多么脆弱与易变。
诗的最后一句“狗或反噬鸡乱啼”则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表面上是忠诚的狗,实际上也可能会反噬,暗示着人际关系中的不可预测性。整体而言,彭子翔的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备较高的表现力,同时也在思想上给人以深刻的警示,提醒人们要理智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警惕潜在的风险。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莫养虎”开篇即点明中心思想,警示人们不要养成对危险事物的依赖。
- “饱则喜子饥则怒”展示了虎性情的两面,暗示人性中的善变。
- “莫养鹰,饥则附人饱飏去”进一步引申,强调依靠关系的不稳定性。
- “不如团饭养鸡狗,狗能吠盗鸡戒晓”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养鸡狗更为可靠。
- “世事反覆不可,狗或反噬鸡乱啼”总结上文,警示人们世事无常,需谨慎对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动物的行为比喻为人的情感与行为,形象生动。
- 拟人:将动物的情感与人类情感相结合,使得诗意更为深刻。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在于警示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保持警惕与清醒,尤其是在面对潜在的背叛与伤害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 虎:象征着凶狠与危险,提醒人们不要轻易信任表面上的温和。
- 鹰:代表着狡诈与背叛,利用他人而后离去。
- 狗:象征忠诚但也有可能反噬,暗示人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
- 鸡:象征着脆弱与无辜,提醒人们关注周围的潜在威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对于虎的描述,诗中提到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变化?
- A. 始终高兴
- B. 饱则喜,饥则怒
- C. 一直愤怒
- D. 无情
-
诗中提到的狗的作用是什么?
- A. 保护鸡
- B. 捕猎
- C. 反噬
- D. 逃跑
-
本诗主要警示人们什么?
- A. 要养猛兽
- B.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 C. 动物的忠诚
- D. 饮食习惯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探讨孤独与人际关系。
- 杜甫的《春望》:反映社会动荡与人心的变化。
诗词对比:
- 彭子翔的《莫养虎》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前者强调警惕与依赖的风险,后者则在于豪饮与畅快的享受,两者在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许多宋代诗人的作品,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诗词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的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