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村落》

时间: 2025-01-24 09:02:09

柴门傍岸。

白板双桥连曲断。

水涨花溪。

一夜东风没钓矶。

渔童叉髻。

待攀细柳穿双鲤。

细柳条条。

拖得黄鹂拂板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村落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柴门傍岸。白板双桥连曲断。
水涨花溪。一夜东风没钓矶。
渔童叉髻。待攀细柳穿双鲤。
细柳条条。拖得黄鹂拂板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村落场景。柴门旁边是水边,白色的木桥弯曲地连接着两岸。水面上涨,花溪里泛起波澜,昨夜的东风把钓鱼的石头淹没了。渔童梳着叉髻,等着去攀爬细柳,捕捉双鲤。细柳枝条轻轻摇曳,拖拽得黄鹂在木桥上轻拂而过。

注释

  • 柴门:用柴木做成的门,常见于农村。
  • 白板双桥:用白色木板搭成的双桥。
  • 曲断:形容桥的弯曲和断续。
  • 水涨花溪:水位上升,花溪中的水流更加丰盈。
  • 东风:春天的风,寓意着温暖和生机。
  • 钓矶:指用来钓鱼的礁石。
  • 渔童:指捕鱼的孩子。
  • 叉髻:一种传统的发型,通常是将头发分叉并盘起。
  • 细柳:指细长的柳树枝条。
  • 黄鹂:一种鸟类,鸣声清脆,常与春天相关。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农耕社会的宁静与和谐,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女诗人,生活在江南地区,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她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与情感深度。

创作背景:在明代,农村生活是大多数人的日常,诗人通过描绘村落的景象,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董以宁的《减字木兰花•村落》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开篇的“柴门傍岸”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温馨的村落环境,柴门和河岸的描写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接下来的“白板双桥连曲断”则描绘了桥的形态,桥的曲折似乎象征着生活的曲折与美好。

水涨花溪的意象,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仿佛在告诉我们万物复苏的生机。而“渔童叉髻”则生动地刻画出农村儿童的形象,渔童的等待与细柳的攀爬,透出一种单纯而质朴的生活乐趣。

最后一句“拖得黄鹂拂板桥”,不仅描绘了黄鹂在柳条间嬉戏的动态,还将鸟鸣与自然景色结合,给人以心灵的愉悦。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柴门傍岸:描绘出村落的宁静景象。
  2. 白板双桥连曲断:桥的弯曲和断续象征着生活的变化。
  3. 水涨花溪:水位上涨,象征春天的旺盛生命力。
  4. 一夜东风没钓矶:东风带来了温暖,钓鱼的石头被淹没,暗示了变化。
  5. 渔童叉髻:渔童的形象,体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
  6. 待攀细柳穿双鲤:渔童期待着捕捉鱼的乐趣。
  7. 细柳条条:柳条的摇曳生动,象征着柔软与生命的活力。
  8. 拖得黄鹂拂板桥:黄鹂的鸣叫与自然景色的结合,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氛围。
  • 拟人:细柳的摇曳仿佛在与人互动,增强了亲切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使得节奏感更强,增强了音乐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传达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柴门:象征乡村的宁静和温馨。
  2. 双桥:桥连接两岸,象征着人际关系和沟通。
  3. 水涨: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4. 渔童:象征着纯真与童趣。
  5. 细柳:象征柔美与细腻。
  6. 黄鹂: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欢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柴门傍岸”描述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城市
    • B. 村落
    • C. 山林
  2. “水涨花溪”的意象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生机
    • C. 哀伤
  3. 渔童的形象主要体现了什么特征?

    • A. 成熟
    • B. 纯真
    • C.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江雪》(柳宗元):反映了孤独与自然的深刻关系。

诗词对比

  • 董以宁的《减字木兰花•村落》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前者描绘乡村静谧,后者则表现孤独情怀,二者都通过自然景观表达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收录明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 《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解析与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