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应双睫。看尽人间花与雪。曾是当时。一朵红云拥日飞。如今正好。万绿千红深处坐。也使春工。唤作天池五月风。
白话文翻译:
这双眼睛不应该流泪。看尽了人世间的花和雪。曾经那时,有一朵红云托着太阳飞起来。如今正合适,深处万绿千红之中坐着。也让春天的工匠,称呼这里是天池的五月风。
注释:
- 双睫:指眼睛,形容流泪或伤感的状态。
- 花与雪:象征美好与哀愁,花代表春天的美丽,雪则是寒冷与孤独。
- 红云:红色的云彩,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象。
- 万绿千红:指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万种绿色和千种红色,形容春天的繁盛。
- 天池:可能指代一种理想的境地,象征宁静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必,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季,正值花开之时,诗人借助春天的景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悟,反思过去的感情经历。
诗歌鉴赏:
这首《减字木兰花·不应双睫》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场景,诗人在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情感的思考。开头的“不应双睫”直指内心的伤痛,却又不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人看尽了“人间花与雪”,这是对人生经历的总结,花与雪的对比既体现了生命的短暂与美丽,又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接着,诗人提到“曾是当时,一朵红云拥日飞”,这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更是对青春的感慨。红云象征着希望与美好,令人向往。而“如今正好,万绿千红深处坐”,诗人似乎在安慰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最后一句“也使春工,唤作天池五月风”则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表达出一种宁静的理想境界,仿佛在呼唤春天的气息。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巧思,既有自然的美丽,又有情感的深度,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应双睫:诗人以第一人称自述,流露出伤感的情绪,暗示对过去的悔恨或遗憾。
- 看尽人间花与雪:对经历的总结,寓意生活中既有美好(花)也有苦涩(雪)。
- 曾是当时: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
- 一朵红云拥日飞:象征着青春与希望,红云托着太阳,充满生机。
- 如今正好:转折,显示出对现状的满足与欣赏。
- 万绿千红深处坐:描绘了春天的繁荣,表达一种恬静的生活态度。
- 也使春工:春天的工匠,隐喻大自然的创造力。
- 唤作天池五月风:理想境界的呼唤,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修辞手法:
- 对比:花与雪的对比,表现出人生的多样性。
- 象征:红云、万绿千红等,象征美好与希望。
- 拟人:将春天的工匠具象化,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珍惜,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引发对生活哲学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睫:象征情感的脆弱。
- 花与雪:分别象征美好与哀愁。
- 红云:象征希望与生机。
- 万绿千红:象征春天的繁荣与生机。
- 天池:象征理想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不应双睫”指的是什么情感状态?
- A. 快乐
- B. 伤感
- C. 生气
- D. 无聊
-
诗中“万绿千红”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夏天的阳光
- C. 秋天的丰收
- D. 冬天的寒冷
-
“红云拥日飞”中的红云象征什么?
- A. 失落
- B. 希望
- C. 迷茫
- D. 忧伤
答案:1-B,2-A,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现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