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洛阳驰道上,春日起尘埃。
濯龙望如雾,河桥渡似雷。
闻珂知马蹀,傍幰见甍开。
相看不得语,密意眼中来。
白话文翻译:
在洛阳的宽阔大道上,春天的阳光升起,尘土飞扬。
远望那濯龙河,似乎弥漫着雾气;河桥的渡口,犹如雷声轰鸣。
听到马的铃声,知道马蹄声在响;旁边的楼台,看到屋顶的烟雾升腾。
我们相对而视,却无言以语,心中默默传递着深情的意念。
注释:
- 驰道:指宽阔的道路。
- 尘埃:指因春日暖阳而扬起的尘土。
- 濯龙:濯龙河,可能指洛阳附近的一条河流。
- 河桥:指渡过河流的桥。
- 闻珂:听到马铃声。
- 马蹀:马蹄声。
- 傍幰:旁边的建筑物。
- 甍:屋顶。
- 密意:心中默默的情意。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濯龙”可能与古代传说中的龙有关,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高升的前程。河桥的描写,则可能暗示人们在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上的艰辛与挑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陵(507年-583年),字子陵,号白石,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擅长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自然,尤其以五言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风貌,常蕴含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春日的洛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际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洛阳道二首 其二》以春日的洛阳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繁忙的景象。开头两句描绘了春日阳光的明媚以及其带来的尘土飞扬,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画卷中。接下来对濯龙河的描述,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带有一种梦幻的色彩,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柔和与神秘。
“闻珂知马蹀”一句,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默契,声音的细微变化都能引起彼此的共鸣,展现了一种深厚的友情。而“相看不得语,密意眼中来”则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二人之间虽无言语,但那种默契与情感却在眼神中流露无遗,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心灵交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洛阳驰道上:描绘洛阳的宽广大道,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 春日起尘埃:春日阳光的升起,带动了尘土的飞扬,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濯龙望如雾:远望濯龙河,雾气弥漫,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河桥渡似雷:渡口的喧闹声如雷,表现出繁忙的景象。
- 闻珂知马蹀:通过声音感知马蹄声,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傍幰见甍开:旁边建筑的烟雾上升,生动描绘了生活的气息。
- 相看不得语:两人面对面却无言,表现出深厚的情感。
- 密意眼中来:深情的目光传递着默默的心意。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如雾”和“似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场景。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洛阳的描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感情,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春日:代表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尘埃:象征着繁忙与喧嚣的生活。
- 濯龙河:寓意着梦幻与美好的期望。
- 河桥:象征着人生的道路与选择。
- 马铃声:代表着人与自然的沟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濯龙”指的是哪条河流? A. 黄河
B. 濯龙河
C. 长江
D. 淮河 -
诗中描绘的场景主要是在什么季节? A. 夏季
B. 秋季
C. 冬季
D. 春季 -
“相看不得语,密意眼中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默契
C. 冷漠
D. 疑惑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战争的对比。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向往。
诗词对比:
- 徐陵 vs. 杜甫:徐陵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杜甫则常常融入社会现实,展现历史的沉重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