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诗》

时间: 2025-01-11 14:33:12

岸烟起暮色。

岸水带斜晖。

径狭横枝度。

帘摇惊燕飞。

落花承步履。

流涧写行衣。

何殊九枝盖。

薄暮洞庭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径狭横枝度。帘摇惊燕飞。落花承步履。流涧写行衣。何殊九枝盖。薄暮洞庭归。

白话文翻译:

河岸的烟雾在傍晚升起,水面反射着斜晖。小径狭窄,树枝横斜而过,帘幕随风摇动,惊起了飞翔的燕子。落花伴随着行人的脚步,流水在涧边映照着衣裳。何等不同于九枝的华盖,薄暮时分正归向洞庭湖。

注释:

  • 岸烟:河岸上升起的烟雾,描绘傍晚的景象。
  • 斜晖:夕阳的光辉,呈现出一种温暖的色调。
  • 径狭:小路狭窄,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 横枝:树枝横伸,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 帘摇:窗帘随风摇动,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动态。
  • 承步履:落花承托着行人的脚步,寓意着人生的旅程。
  • 流涧:小溪流淌,映照行人的衣物,表现出自然的和谐。
  • 九枝盖:指的是华丽的车盖,暗示繁华与归属。
  • 薄暮:傍晚时分,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典故解析:

“九枝盖”源于古代车马的华丽装饰,象征着显赫和荣耀,而“洞庭”则提及了洞庭湖,以其辽阔和美丽著称,暗示归家的宁静与安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陵,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才华横溢,以其清新多变的风格著称。徐陵的作品常常融诗、词、赋于一体,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大自然复苏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徐陵的《春日诗》以其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厚的情感内涵而著称。诗中通过对岸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出春日特有的清新与生机。开头以“岸烟起暮色”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着用“岸水带斜晖”描绘水面反射的美景,令人感受到阳光与水波的温暖交织。在对小径的描述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径狭横枝度”这句,展现出小路的幽静与自然的亲密。后面的“帘摇惊燕飞”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动感,给人以活泼之感。

从“落花承步履”到“流涧写行衣”,诗人不仅关注自然景色,也将人的活动融入其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以“何殊九枝盖”与“薄暮洞庭归”收尾,形成一种对比,让人思索繁华与宁静、归属与失落的关系,意境深远。整首诗不仅是一幅春日的画卷,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沉思与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岸烟起暮色:傍晚时分,河岸上升起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情境。
    2. 岸水带斜晖:水面映照着斜斜的阳光,增添了温暖的色彩。
    3. 径狭横枝度:小路狭窄,树枝横伸,展现出自然的幽静。
    4. 帘摇惊燕飞:帘幕随风摇动,惊起了飞翔的燕子,描绘出活泼生动的春日景象。
    5. 落花承步履:落花伴随着行人的脚步,象征着人生旅途的流逝。
    6. 流涧写行衣:小溪水映照着行人的衣裳,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7. 何殊九枝盖:何等不同于华丽的车盖,暗示着繁华与归属。
    8. 薄暮洞庭归:在薄暮时分,归向洞庭湖,反映出宁静的心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落花与步履相结合,象征人生的旅途。
    • 拟人:帘摇动的动作赋予了自然生命。
    • 对仗:如“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岸烟:象征着宁静与安详。
  • 斜晖:体现出温暖与希望。
  • 横枝: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幽静。
  • 落花: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流逝。
  • 流涧:代表着时间的流动与人生的旅程。
  • 洞庭:象征着归属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岸烟起暮色”描绘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早晨
    • B. 正午
    • C. 傍晚
    • D. 深夜
  2. “落花承步履”中的“承”字意指什么?

    • A. 支撑
    • B. 接受
    • C. 释放
    • D. 变更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忧伤
    • B. 轻松
    • C. 宁静
    • D. 激昂

答案

  1. C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以自然为背景,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感更为沉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分类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