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远堂二首》

时间: 2025-01-26 00:18:06

杖藜同上最高峰,却力虽穷兴未穷。

领略江山归眼界,尽吞淮海入胸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杖藜同上最高峰,却力虽穷兴未穷。领略江山归眼界,尽吞淮海入胸中。

白话文翻译:

我拄着拐杖一起登上最高的山峰,虽然体力已经耗尽,但兴致却丝毫未减。尽情领略江山的壮丽,心中如同把淮海的浩瀚都收入其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杖藜:拄着的拐杖,这里形容年老体弱。
  • 最高峰:形容目的地的高远,寓意追求卓越。
  • :但是、然而。
  • 力虽穷:力气虽然耗尽,表示身体的疲惫。
  • 兴未穷:兴致未减,说明精神状态依然饱满。
  • 领略:领悟、欣赏。
  • 江山:国家的山河,象征自然风光和历史。
  • 淮海:指淮河和海洋,象征广阔的江湖世界。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山水的向往与哲理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尤袤(约1070-1130),字子淳,号浮远,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传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可能反映了他在游历中的感悟,表达了人虽老而志不衰的精神状态,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尤袤的《浮远堂二首》展现了诗人在游历高峰时的心境。诗的开头以“杖藜同上最高峰”引入,表现了诗人虽老迈,但依旧不懈追求的精神状态。拄着拐杖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身体的衰弱,更加深了对精神力量的强调。接下来的“却力虽穷兴未穷”,高度概括了诗人的心态:尽管体力不支,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探索仍然充满热情。

“领略江山归眼界”一句,展示了诗人置身自然的壮丽景象,感知到的并不仅是眼前的风光,更是一种宏观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最后一句“尽吞淮海入胸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体验和心灵的感动,似乎将广阔的江河湖海都纳入了自己的胸怀。

整首诗通过对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激励人们在面对衰老和困境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杖藜同上最高峰:诗人携着拐杖,一同登上高峰,象征着追求高远理想。
  2. 却力虽穷兴未穷:尽管体力已尽,但兴趣和热情依旧,表现出人生态度。
  3. 领略江山归眼界:欣赏山河美景,开阔了视野,象征着心灵的富足。
  4. 尽吞淮海入胸中:将广阔的江湖景象融入心中,体现出对生命的包容和气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心灵感受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感。
  • 对仗:如“力虽穷”“兴未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老年人面对自然与生命的积极态度,强调身体的衰弱并不妨碍精神的追求,传达出“虽老心不老”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最高峰:象征着追求理想与目标的高度。
  • 江山:象征着自然之美与人生广阔的视野。
  • 淮海:指代广袤无垠的自然世界,象征着包容与胸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杖藜”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拐杖
    • C. 山峰
    • D. 书籍
  2. 诗人表达的心态是?

    • A. 绝望
    • B. 满足
    • C. 积极向上
    • D. 疲倦
  3. “尽吞淮海”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无能为力
    • B. 对生命的热爱和包容
    • C. 对城市的向往
    •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尤袤的作品与王维的诗歌都极具山水意象,但尤袤更强调个人的精神追求,而王维则常常融入禅意与哲理,展现了不同的思想深度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 《尤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