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春前得雪》
时间: 2025-01-25 18:16: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声昨夜响萧萧,逗晓阶庭亦已消。
残腊距春无几日,一年飞雪只今朝。
微阳欲动梅惊萼,馀润才沾麦放苗。
天意未能违物意,漫留残白占山腰。
白话文翻译:
昨夜寒风呼啸,声音凄凉,晨曦未到时,庭院里的积雪已经消融。
腊月已快结束,离春天只有几天,一年中唯一的飞雪恰好是今天早上。
微弱的阳光即将出现,惊动了梅花的花蕾,余下的湿气刚刚沾湿了即将发芽的小麦。
天意和自然的意志无法抗拒,残留的白雪仍然占据着山腰。
注释:
- 寒声:指寒风的声音,表现出冬天的凄凉。
- 昨夜:指诗人经历的时间,营造出一种回忆的氛围。
- 萧萧:形容声音凄凉而清冷。
- 逗晓:指天色渐明,晨光初现。
- 残腊:指腊月,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 飞雪:形容雪花飘落的情景。
- 微阳:指微弱的阳光,暗示春天的来临。
- 梅惊萼:梅花因阳光而惊动花蕾,表现春的气息。
- 天意未能违物意:自然的意图和物候的变化是不可违抗的。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反映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尤其是“天意未能违物意”一句,表达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尤袤(生卒年不详),是宋代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著称。生活在南宋时期,尤袤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甲午年春季,正值腊月与春天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冬季最后的雪景,感悟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轮回,寄托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甲午春前得雪》是一首描绘初春雪景的诗作,诗人在写作中将寒冷的冬天与即将到来的春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篇的“寒声昨夜响萧萧”以声音入笔,展现了冬日的冷峻与孤寂,给人一种幽静而又凄凉的感觉。随着晨曦的到来,庭院里的雪渐渐消融,象征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
“微阳欲动梅惊萼”一句中,细腻的观察力使得梅花的花蕾在阳光照耀下的惊动显得生动而有趣,传达出春的气息。诗的尾句“天意未能违物意,漫留残白占山腰”,则深刻地表达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自然法则的不可抗拒,给人一种哲学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与期待,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声昨夜响萧萧”:通过寒风的声音引入冬夜的寒冷,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逗晓阶庭亦已消”:晨光初现,庭院里的积雪开始融化,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残腊距春无几日”:腊月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
- “一年飞雪只今朝”:强调这一年中唯一的雪景恰好是在这个早晨,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感应。
- “微阳欲动梅惊萼”:微弱的阳光即将出现,梅花的花蕾因此受到惊动,体现了春的气息。
- “馀润才沾麦放苗”:春雨的余润刚好沾湿了小麦,表明春耕的开始。
- “天意未能违物意”:自然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人无法改变自然的安排。
- “漫留残白占山腰”:残留的雪依然占据着山腰,象征着冬季的余韵与春天的希望。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例如“微阳欲动梅惊萼”,将阳光拟人化,赋予了阳光的动感,使得整个画面生动鲜活。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描绘冬去春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对生命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传递出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意象分析:
- 寒声:象征冬季的寒冷与孤独。
- 梅花:代表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复苏。
- 飞雪:象征冬季的结束,也是春天到来的前奏。
- 山腰的残白:象征冬季的余韵,暗示春天的渐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冬天的凄凉
B. 春天的希望
C. 人生的哲理
D. 自然的力量 -
“微阳欲动梅惊萼”中的“梅”指的是什么? A. 梅花
B. 梅树
C. 梅子
D. 梅香 -
诗中提到的“残腊”是指哪个月份? A. 十二月
B. 一月
C. 二月
D. 三月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词对比:
- 比较尤袤的《甲午春前得雪》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但尤袤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在春天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思,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尤袤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