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名与身孰亲。
哀哉世俗狥荣。
驰骛竭力丧精。
得失相纷忧惊。
自贪勤苦不宁。
白话文翻译:
名声与身体哪个更亲近呢?
可悲啊,世俗的人们追逐名利。
奔波劳碌,耗尽精力。
得失之间,忧虑和惊慌交织。
自私贪婪,勤劳苦恼,难得宁静。
注释:
- 名与身孰亲:名声与自身哪个更亲密?反思人们对名声的追求。
- 哀哉世俗狥荣:可悲啊,世俗的人们被名利所驱使,乞求荣华。
- 驰骛:奔跑追逐,形容人们对名利的渴望和追求。
- 竭力:竭尽全力,形容付出极大的努力。
- 得失相纷:获得与失去交错,忧虑与惊恐交织。
- 自贪勤苦不宁:自己贪婪,勤奋却无法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魏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和诗人。他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其高洁的品格和独特的个性而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对名利的追逐愈加显著。嵇康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反思和对名声的质疑,揭示了人们在名利面前的迷茫与苦恼。
诗歌鉴赏:
嵇康的《六言诗十首》其四,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对于名利的执念和由此产生的内心挣扎。诗的开篇“名与身孰亲”引发了对名声本质的思考,名声与自我价值的关系在这里被置于审视之下。随后的“哀哉世俗狥荣”更多地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世人为了名利而不惜丧失自我,令人悲哀。
“驰骛竭力丧精”展现了人们为追求名利而不惜耗尽心力的状态,生活的压力与紧迫感在这里被鲜明地表达出来,而“得失相纷忧惊”则描绘了因追逐名利而引发的焦虑与不安。最后一句“自贪勤苦不宁”将整个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了贪婪与勤奋并不能带来内心的宁静,反而是无尽的苦恼。
整首诗通过对比名与身的亲疏关系,深入探讨了人们在名利追求中的迷失,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社会批判的意义,为后世提供了反思个人价值与社会风气的重要视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名与身孰亲:质疑名声与自我生存的关系,暗含对名声的反思。
- 哀哉世俗狥荣:抒发对世俗追名逐利现象的悲哀感慨。
- 驰骛竭力丧精:描绘因追逐名利而身心俱疲的状态。
- 得失相纷忧惊:揭示得失之间的矛盾与忧虑,生活的动荡不安。
- 自贪勤苦不宁:总结贪婪与勤奋不能带来自由与宁静的主题。
-
修辞手法: 该诗使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名与身的对比,强调了思考的深度;“得失相纷”通过排比的形式,展现了对立的情感状态。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名利对人的影响,质疑追求名声的价值,表达了对内心宁静与真实自我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名声:象征着虚幻的荣耀与世俗的认可。
- 身:代表真实的自我与内心的宁静。
- 世俗:指代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强调外界的压力和影响。
- 忧惊:表达内心的紧张与不安,象征着对未来的迷茫。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名与身孰亲”中“名”指的是什么?
- A. 身体
- B. 名声
- C. 财富
- 诗中提到的“自贪勤苦不宁”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安静
- B. 苦恼
- C. 高兴
-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 A. 赞同
- B. 批判
- C. 无所谓
- “名与身孰亲”中“名”指的是什么?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对,嵇康的诗歌更为直接地表达对名利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逃避世俗,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平和。两者在主题上都有对名利的批判,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嵇康与竹林七贤》
- 《魏晋风度与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