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诗冯伯田王俊甫刘元煇杨泰之见和复次韵》

时间: 2025-01-26 03:00:59

归来誓墓学羲之,政坐机张触处危。

久已光芒韬世阙,更能文采眩长离。

奏书方朔三千牍,饮酒渊明二十诗。

索米长安饥欲死,何如终保傲霜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来誓墓学羲之,政坐机张触处危。久已光芒韬世阙,更能文采眩长离。奏书方朔三千牍,饮酒渊明二十诗。索米长安饥欲死,何如终保傲霜枝。

白话文翻译

我回到故乡,立誓要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坐在政坛上的我却发现身处危险之境。早已在世俗中隐匿了光芒,更能用文采来迷惑他人。写给方朔的奏书多达三千篇,与渊明共饮的诗作有二十首。如今在长安求米,饥饿得快要死去,不如保留那高洁的霜枝。

注释

字词注释:

  • 归来:回到故乡。
  • 誓墓:立誓于墓前,表示决心。
  • 羲之:指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
  • 政坐机张:身处政治之中,形势危急。
  • 光芒韬世阙:光辉隐匿于世俗中,不能显露。
  • 奏书:上奏的书信。
  • 方朔:指方士和朔方,或者特指某位文学家。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爱喝酒、写田园诗。
  • 索米:请求米,意指生活困窘。
  • 傲霜枝:比喻不屈的精神,傲然挺立于霜雪之中。

典故解析:

  • 王羲之:其书法被称为“书圣”,是古代书法的代表。
  • 陶渊明:其作品反映了陶渊明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提倡清贫自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回(生卒年不详),字君达,号雪溪,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方回回乡之际,心中惦念着书法和文学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官场的困惑与生活的艰辛。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开头提到王羲之,显示出诗人对书法的崇敬与向往,但随即转入对政治环境的反思,揭示了身处官场的窘迫与危险。诗中多次使用对比,例如“光芒韬世阙”与“文采眩长离”,暗示了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方回在沉重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虽然身居高位,却感到深深的无奈与孤独。他用“奏书方朔三千牍”来表现自己的无力和对文人的向往,而“饮酒渊明二十诗”则反映了他对陶渊明那种清逸高洁的生活方式的追慕。

最后两句用“索米长安饥欲死”表达了生活的困苦,却又以“何如终保傲霜枝”来表明他宁愿保持高洁的志向,也不愿屈服于世俗的压力。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理想的渴望,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屈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归来誓墓学羲之:回到故乡立誓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2. 政坐机张触处危:身为官员,却感到处境危险,反映对权力的思考。
  3. 久已光芒韬世阙:隐匿自己的才华,不愿在世俗中显露。
  4. 更能文采眩长离:用文采来迷惑他人,显示出内心的挣扎。
  5. 奏书方朔三千牍:上奏给方士的书信多达三千篇,表现出身处官场的压力。
  6. 饮酒渊明二十诗:与陶渊明共饮,写下二十首诗,回归自然的向往。
  7. 索米长安饥欲死:生活在长安,面临饥饿,表达困窘。
  8. 何如终保傲霜枝:宁愿保持高洁的志向,不屈从于世俗的压力。

修辞手法:

  • 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
  • 比喻:用“傲霜枝”比喻高洁的精神,形象生动。
  • 排比:多次使用排比手法增强气势。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作者高尚的志向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理想与决心。
  2. 羲之:书法艺术的象征。
  3. :现实中的困境。
  4. 光芒:才华与理想的象征。
  5. 霜枝:高洁的精神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陶渊明
    • B) 方回
    • C) 王羲之
  2. 诗中提到的“羲之”是指?

    • A) 诗人
    • B) 书法家
    • C) 政治家
  3. “索米”在诗中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对生活的无奈
    • B) 对美食的追求
    • C) 对他人的依赖

答案:

  1. B) 方回
  2. B) 书法家
  3. A) 对生活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羲之《兰亭集序》

诗词对比:

  • 方回与陶渊明在对理想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上有相似之处,方回更加强调了对官场的无奈,而陶渊明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集》
  • 《古诗词研究》
  • 《方回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