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人之渤海
国之东北角,有国每朝天。
海力浸不尽,夷风常宛然。
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
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位于国家东北角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朝代每天都在发展。大海的力量似乎永远无法耗尽,海上的风总是温和而柔软。山中隐藏着妖怪的居所,水中混杂着巨鳌的唾液。诗人祝愿朋友能够去吴地,然而归来的时候不要隔得太久。
注释
- 国之东北角:指的是渤海区域,象征一个地理位置。
- 海力浸不尽:海的力量似乎无穷无尽,暗示自然的伟力和辽阔。
- 夷风:即外族的风,象征文化的交流和包容。
- 罗刹宅:罗刹是指妖怪,暗指山中隐藏的邪恶力量。
- 巨鳌涎:巨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巨大生物,暗指神秘和威胁。
- 吴乡子:指的是诗人或朋友的故乡,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诗人,字子休,号天禄。贯休的诗歌以清新、幽默见长,常有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描写。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重聚的期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视。
诗歌鉴赏
《送人之渤海》是一首描写分别的诗,诗中通过描绘渤海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以及隐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情感的深厚。开头的“国之东北角”不仅具体指向了地理位置,也暗示了历史和文化的交融。接着,诗人通过“海力浸不尽”和“夷风常宛然”传递出一种自然的力量和人文的温和,暗示着友人即将踏上的旅途将会是丰富而美好的。
诗中“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则通过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增添了诗的神秘感,同时也隐喻了友人在旅途中的艰辛与挑战。这种对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了贯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最后一句“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则是对友人的期望,寄托了对友人归来的热切盼望,展现了浓厚的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情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国之东北角,有国每朝天:描绘了渤海一带的国度,说明该地的繁荣。
- 海力浸不尽,夷风常宛然:自然界的壮丽与温和并存,象征着和平与繁荣。
- 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暗示着旅途中的挑战与神秘,给人以警示。
- 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团聚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的力量比作永恒的力量,体现了自然的伟大。
- 拟人:夷风被描述为“常宛然”,赋予其人性,增添温暖感。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增添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自然的赞美,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海:象征着广阔与力量,代表着旅途的无限可能。
- 山:隐喻着挑战与艰难,暗含对未知的警示。
- 夷风:象征着文化的交流和友好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罗刹宅”主要指的是: A. 人的住所
B. 妖怪的居所
C. 神仙的住所
D. 国王的宫殿 -
诗人希望友人: A. 永远留在渤海
B. 回到吴乡
C. 不再相见
D. 留在山中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送友人》
-
诗词对比:
- 王维与贯休的送别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但王维更多地关注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融,而贯休则将文化与地理特征结合得更为紧密,各有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贯休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