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花间听弹指声》
时间: 2025-01-11 21:56: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幕遮•花间听弹指声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绿初回,红渐出。树树春交,把手轻来折。为底关心攀又歇。无语无言,自把螺纹画。爪才修,琴罢拨。啮遍纤痕,独向东风剔。毕竟思量春可惜。待问分明,瞥去屏山隙。
白话文翻译
春天刚刚开始,花儿逐渐盛开,树木在春风中交错。我轻轻地伸手去折花,心中满是关心,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沉默无言,我便用指尖在花瓣上轻轻勾画。指甲刚刚修整完,琴声已然停止。我细细咀嚼着那丝丝的痕迹,独自一人对着东风发呆。最终,还是在思量,春天如此珍贵。想要问个明白,却只是随意地瞥向那屏障后的山隙。
注释
- 绿初回:春天的绿意刚刚回归。
- 红渐出:花朵开始绽放。
- 把手轻来折:轻轻地伸手去折花。
- 关心攀又歇:心中有关心,却又不知如何表达。
- 无语无言:没有语言,只有沉默。
- 螺纹画:用手指在花瓣上轻轻勾画,象征细腻和温柔。
- 啮遍纤痕:细细品味那一丝丝的痕迹。
- 屏山隙:指的是屏风和山之间的缝隙,象征着视野的局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女诗人,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与情感的结合。其作品常表现出细腻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季,正值花开之时,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春天的珍惜和内心的惆怅。社会环境下,女性的情感与思想被压抑,诗人通过花间的场景抒发了她对自由与爱的渴望。
诗歌鉴赏
《苏幕遮•花间听弹指声》展现了董以宁细腻的情感与对春天的深切眷恋。全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春花间的沉思与感悟。开头的“绿初回,红渐出”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到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随着“把手轻来折”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
诗中的“无语无言”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沉默,尽管春天美好,但情感的表达却显得苍白无力。通过“自把螺纹画”,诗人用手指描绘花瓣,象征着对美的珍视与对生活的细腻体察。结尾的“毕竟思量春可惜”更是点明了对春天短暂、美好而又易逝的感慨,诗人虽身处春光中,却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惆怅。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描写与细腻深情的感悟相结合,展现了董以宁作为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感情深度,使读者在感受春天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初回,红渐出”——春的气息逐渐回归,花朵开始绽放,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树树春交,把手轻来折”——树木间春意盎然,我轻轻伸手折花,传递着对春天的珍视。
- “为底关心攀又歇”——心中关心却又无从表达,体现了情感的复杂性。
- “无语无言,自把螺纹画”——沉默中用指尖轻轻在花瓣上刻画,象征细腻的情感与对美的追求。
- “爪才修,琴罢拨”——刚修整的指甲,琴声已然停止,这里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情感的停滞。
- “啮遍纤痕,独向东风剔”——细细品味着花瓣上的痕迹,独自对着东风发呆,表现出孤独与沉思。
- “毕竟思量春可惜”——对春天的珍惜与惋惜,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无奈。
- “待问分明,瞥去屏山隙”——想要寻求答案,却只能随意瞥向远方,象征着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自把螺纹画”比喻细腻的情感表达。
- 拟人:春天仿佛有生命般,与诗人产生互动。
- 对仗:整首诗中通过对称的句式增强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春天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美好的感悟与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命的回归与希望。
- 花:代表美好与短暂的青春。
- 东风:象征生机与变化。
- 琴:象征艺术与情感的表达。
文化内涵:春天常被视为新的开始,花朵则是生命的象征,而东风代表着希望与变迁。诗人在这些意象中传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绿初回,红渐出”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
诗人通过“自把螺纹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沉默与内心的细腻
- C. 愤怒
- D. 迷茫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屏山隙”象征着什么?
- A. 未来的希望
- B. 视野的局限与迷茫
- C. 春天的结束
- D. 自由的追求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与董以宁的作品都展现了女性对生活与情感的细腻观察,但李清照更侧重于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而董以宁则更倾向于自然与内心情感的描绘。
参考资料
- 《明代女诗人董以宁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艺术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