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温温铅鼎,光透廉帏,造化争驰》
时间: 2025-04-27 11:09: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幕遮
温温铅鼎,光透廉帏,造化争驰。
火初炎,归玉户。满鼎温温,遍体周天度。
水火抽添依大数。尽到丹田,须遣教烧住。
自然光,非昼暮。光射帘帏,可照千千步。
内养还丹他自做。造化功夫,神圣如针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炼丹之术的过程和内在修炼的境界。温热的铅鼎中,透过轻薄的帷幕,光芒闪烁,似乎在展示着造化的奥秘。火焰刚刚开始燃烧,回归到那华美的玉门。鼎内的温度渐渐上升,周围的空间都被温暖包围。水和火的调和依循着自然的法则,所有的精华都汇聚在丹田,必须让它们安静下来,才能达到理想的炼制效果。那种自然的光辉,并不是白昼和黄昏的交替,而是透过帘幕,能够照亮千百步的空间。内心的修养和炼丹都是自我去完成的,造化的功夫就像那神圣的火炬一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注释
- 温温:形容温热的状态。
- 铅鼎:炼丹用的器具,通常用铅制成。
- 廉帏:轻薄的帷幕,象征着隐秘与内敛。
- 丹田:传统道教养生术中所指的气息集中之处。
- 造化:指自然的变化或创作的过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潜真子,元代道士,擅长道教文化和炼丹术,诗风多受道教思想影响,强调自然与内修的结合。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代,正值道教文化兴盛时期,许多文人开始研究和探讨道教的养生和炼丹之术。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内在修炼和自然力量的崇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炼丹修行的过程。诗人用简单的语言传达出复杂的道教哲学,强调内心修炼的重要性。全诗的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尤其是“光射帘帏,可照千千步”的句子,既反映出炼丹过程中的光明与希望,也暗示了内心修炼的深邃与辽阔。诗中“自然光,非昼暮”一句,突显了道教所倡导的自然法则与内心静谧的境界,令人感受到一种超脱的精神追求。
此外,作者在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和对仗,使得全诗既有哲理深度又富有音乐感。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炼丹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表现出诗人在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和谐方面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温温铅鼎,光透廉帏:描写炼丹器具的温暖与微光,暗示修炼的开始。
- 火初炎,归玉户:火焰刚刚燃起,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
- 满鼎温温,遍体周天度:鼎中的热气充盈四周,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 水火抽添依大数:水与火的调和遵循自然规律,体现出道家的宇宙观。
- 尽到丹田,须遣教烧住:强调炼丹的精髓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 自然光,非昼暮:自然的光辉,不同于白昼和黄昏,象征着灵性的觉醒。
- 光射帘帏,可照千千步:光明能够穿透厚重的帷幕,照亮前行的道路。
- 内养还丹他自做:内心的修炼与丹的炼制是自我完成的过程。
- 造化功夫,神圣如针炬:造化的力量如同神圣的火炬,照亮了修行之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光射帘帏”比喻智慧的启迪。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炼丹与内修的主题,通过对自然力量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强调了内心修炼的重要性,是对道教思想的深入探讨。
意象分析
- 铅鼎:象征炼制的工具,代表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 光:象征智慧与领悟,暗示内心的觉醒。
- 水火:代表阴阳调和,体现自然法则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铅鼎”主要用途是什么? A. 饮食
B. 炼丹
C. 祭祀
D. 装饰 -
“自然光,非昼暮”一句中,作者想表达什么? A. 夜晚的安静
B. 自然的力量与内心的光明
C. 生活的平淡
D. 追求世俗的欲望 -
诗中提到的“丹田”代表什么? A. 地理位置
B. 内心的修养与气息的集中
C. 炼丹的材料
D. 诗人的住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老子所著,是道教哲学的经典。
- 《庐山谣》:王维的诗作,表现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关系,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通过简单的意象表达思乡之情,体现了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资料
- 《道教文化概论》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