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红英(赋花朝月晴)》
时间: 2025-01-26 04:37: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摘红英(赋花朝月晴)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花朝月。朦胧别。朦胧也胜檐声咽。
亲曾说。令人悦。落花情绪,上坟时节。
花阴雪。花阴灭。柳风一似秋千掣。
晴未决。晴远缺。一番寒食,满村啼鴂。
白话文翻译:
在花朝月明的日子里,朦胧的景色让人感到依依不舍。
这种朦胧的情景甚至胜过檐前的声响。
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景致令人愉悦,
而此时的落花情绪,正好与上坟的时节相吻合。
花影如雪,花影渐渐消逝,
柳风轻拂,像秋千在荡漾。
晴天尚未明朗,远处的晴空似乎又缺少了一角,
这时候正值寒食节,满村传来杜鹃的啼鸣。
注释:
- 花朝月: 指花的节日和明亮的月亮,象征春天的美好。
- 朦胧别: 形容景色朦胧,令人感到依依不舍。
- 檐声咽: 瓦檐的声音,通常指雨滴落下的声音。
- 落花情绪: 形容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
- 上坟时节: 清明时节,祭奠先人。
- 花阴雪: 花影如雪,形容花影的洁白和美丽。
- 柳风一似秋千掣: 柳风轻轻摇动,像秋千在摆动。
- 晴未决: 晴天还未完全明朗。
- 寒食: 指清明前的寒食节,祭祖的日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人情风貌,情感真挚细腻。
创作背景:
《摘红英》创作于春天,正值花朝和寒食节,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的眷恋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摘红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美丽与人们的感伤。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花朝月”、“柳风”和“杜鹃啼”,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的开头就以“花朝月”引入,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随即转入对离别的感慨,表明了春天虽美,但总有离别的苦涩。尤其是“落花情绪,上坟时节”,更是将清明节的哀思与春天的生机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诗的情感层次。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离别的惆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节日中对逝去亲人的追忆,具有强烈的文化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朝月。朦胧别。”:开篇即以春天的花朝与明月引入,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氛围。
- “亲曾说。令人悦。”:提及亲人言语,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 “落花情绪,上坟时节。”:结合清明节的习俗,抒发对逝者的怀念。
- “花阴雪。花阴灭。”:描绘花影的消逝,象征时间的流逝。
- “柳风一似秋千掣。”:生动描绘柳风的轻柔,增添春日的生机。
- “晴未决。晴远缺。”:表达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 “一番寒食,满村啼鴂。”:结束时提到寒食节,渲染了节日的氛围与乡村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 “柳风一似秋千掣”,将柳风比作秋千,生动形象。
- 对仗: 整首诗在句式上呈现出对称美,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清明的哀思相结合,表现出生命的无常与对逝去美好的怀念,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 代表春天的生机,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月: 象征宁静与思念,常与人情相结合。
- 柳风: 代表春天的轻柔与温暖,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杜鹃: 代表哀伤与离别,常与清明节相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花朝”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晴未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迷茫与期待
- B. 快乐与满足
- C. 悲伤与失落
- D. 忧虑与焦虑
-
本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日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 A. 赏花
- B. 祭祖
- C. 游玩
- D. 吃饭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描述春天的美景,表达对春天的热爱。
- 《清明》——杜甫: 通过清明节的景象,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对亲人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蕴含了国家的忧愁,而刘辰翁的诗则更偏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