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 其一 夏雨生众绿》
时间: 2025-01-11 13:57: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雨生众绿
入夏可曾晴,阴阴众绿成。
但惊春尽去,谁信雨中生。
一月须梅润,千林但叶声。
荷边蒲猗傩,桑外笋峥嵘。
芳草非无恨,新条各向荣。
秧田禾似浪,满眼几时平。
白话文翻译
进入夏天,难得晴天,阴云密布,绿意盎然。但却让人惊讶春天已逝,谁会相信这雨中也能生机勃勃。一个月的雨水滋润了梅花,千林万树只听见叶子的声音。荷塘边的蒲草摇曳,桑树外的竹笋正蓬勃生长。芳草并非没有哀愁,然而新嫩的枝条却各自向上生长。稻田里的禾苗像波浪一样起伏,满眼望去,何时才能平静如昔。
注释
字词注释
- 阴阴:形容阴沉的样子。
- 众绿:指满眼的绿色,生机勃勃。
- 惊春尽去:惊讶春天已经过去。
- 梅润:梅花在雨水中得到滋润。
- 叶声:指树叶在风中发出的声音。
- 蒲猗傩:蒲草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 桑外笋峥嵘:指桑树外竹笋的生长茂盛。
- 芳草非无恨:芳草虽不无愁苦。
- 禾似浪:禾苗在风中摇摆,像波浪。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梅润”,暗指梅花的清香与高洁,常用以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桑树和竹笋则常与乡村生活相联系,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字仲华,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清新的笔触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初夏时节,正值万物生长、景色最为盎然之时,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诗歌鉴赏
刘辰翁的《夏景 其一》是一首生动的描绘夏季景象的诗作。全诗通过对夏雨后景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蓬勃生机与变化。首句“入夏可曾晴”以疑问的语气引入,表现了诗人对夏季气候的感慨,接着“阴阴众绿成”则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以“惊春尽去”表达了对春天流逝的惋惜,恰如夏雨中洗净尘埃后的新生。
整首诗以夏雨为背景,透过雨水的滋润,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雨水不仅让梅花得以润泽,更让千林万树发出叶声,谱写出夏日的交响乐。诗中提到的“荷边蒲猗傩,桑外笋峥嵘”,更是生动地描绘出夏日的生机与繁荣。尤其是“秧田禾似浪”,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稻田在风中起伏的景象,既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也反映了农田丰收的希望。
最后,诗人以“满眼几时平”结束,含蓄而又深邃,既有对自然生长变化的感悟,也流露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形成了诗作的情感高潮。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宋代田园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入夏可曾晴:夏天难得晴天,暗示气候多变。
- 阴阴众绿成:阴云笼罩,绿意盎然,描绘了生机勃发的夏日景象。
- 但惊春尽去:感叹春天已经过去,带有一丝惋惜。
- 谁信雨中生:质疑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象竟然是在雨中生长。
- 一月须梅润:指经过一个月的雨水滋润,梅花得以生长。
- 千林但叶声:森林中只听见树叶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荷边蒲猗傩:描绘荷塘边蒲草摇曳的生动场景。
- 桑外笋峥嵘:桑树旁竹笋的茁壮生长,展示了自然繁荣。
- 芳草非无恨:虽说芳草并非没有愁苦。
- 新条各向荣:新嫩的枝条都向上生长,象征希望与活力。
- 秧田禾似浪:稻田里的禾苗在风中摇摆,形象地表现了丰收的期待。
- 满眼几时平:结尾处的疑问,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渴望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禾苗比作浪,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叶声”,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荷边蒲猗傩,桑外笋峥嵘”,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夏季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诗人在细腻的观察中,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变化,同时流露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象征坚韧与高洁。
- 荷:象征纯洁与美好。
- 桑: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表现自然的丰饶。
- 禾: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阴阴众绿成”中的“阴阴”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阳光
B. 阴沉的天气
C. 多彩的花草 -
“秧田禾似浪”中的“禾”指的是什么?
A. 花朵
B. 稻苗
C. 树叶 -
本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对春天的留恋
B. 对夏季生机的赞美
C. 对秋冬的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刘辰翁的《夏景》与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生机的描绘,而后者则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表现上各具特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与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