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 机丝虚夜月》
时间: 2025-01-26 06:08: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景 机丝虚夜月
不见机边女,当时独月知。
坐令如此夜,虚却理残丝。
缲得扶桑茧,张成锦字词。
弦光空到晓,花影不侵帷。
尺寸知何用,须臾即别离。
小窗思妇懒,不是恤周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诗人独自坐在机边,想念着失去的爱人。月光照耀着他,似乎只有月亮了解他的孤独。诗中提到的“残丝”象征着未完成的心情,诗人努力编织却又无法成型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渐亮起,弦乐的声音在清晨的光芒中消散,窗外的花影也未能打扰到他的沉思。尽管心中有着深切的思念,但短暂的相聚终究会变成离别。最后,诗人提到窗前的思妇,似乎在暗示她对离别的无奈与愁苦。
注释:
- 机边女:指正在纺织的女子,暗示了思念对象的身份。
- 月知:月亮知道诗人的孤独,具有拟人化的色彩。
- 残丝:未完成的丝线,象征诗人的情感未能圆满。
- 扶桑茧:指的是一种高质量的丝绸,暗示着美好的事物。
- 弦光:指琴弦发出的光亮,象征着音乐的空灵与孤寂。
- 须臾:片刻、瞬间,表明时间的无常。
- 周嫠:指的是古代的寡妇,暗示对失去伴侣的同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诗风以细腻见长,常常描绘生活中的点滴感受。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人性的关怀。
创作背景:
《秋景》写作于一个孤独的夜晚,诗人因思念爱人而感到无比的寂寞与惆怅。诗中展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交融,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个人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秋景》是一首充满孤独与思念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个人在夜晚独自思索的情景。诗的开头便以“机边女”引出思念对象,随着月光的照耀,诗人的孤独感愈发明显。这里的月亮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
接着,诗人提到“虚却理残丝”,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尽管在努力编织,却总是无法完成。这不仅是对手工艺的描写,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暗喻,代表了对美好关系的渴望与无能为力。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弦光空到晓”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孤寂,音乐的消散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空虚。
最后的几句提到“小窗思妇懒”,不仅是对思念的进一步深化,也让人联想到离别后的孤独与惆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失去的无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见机边女:直接表达了思念的对象,此处的“女”指的是在机边忙碌的女子,她的缺席让诗人感到孤独。
- 当时独月知:只有月亮知晓诗人的孤独,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坐令如此夜:诗人坐在此时此刻的夜晚,强调了环境与心境的统一。
- 虚却理残丝:表现出诗人心中未能完成的思念,如同缠绕的丝线,充满无奈。
- 缲得扶桑茧:象征着高质量的丝绸,暗示着美好的事物,对比诗人内心的空虚。
- 张成锦字词:诗人努力编织出美好的情感,却发现难以实现。
- 弦光空到晓:在清晨来临时,音乐的声音仿佛消失,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 花影不侵帷:窗外的花影未能打扰他的思绪,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 尺寸知何用:感慨于时间的短暂与相聚的无常。
- 须臾即别离:表明离别的必然性,时间的无情。
- 小窗思妇懒:思妇的懒散状态,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爱人的思念。
- 不是恤周嫠:暗示诗人对寡妇的同情,进一步深化了孤独与思念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拟人:月亮被赋予了知晓人心的能力,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残丝、扶桑茧等意象象征了未完成的情感与美好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思念与孤独展开,诗人在深秋的夜晚,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递了对失去爱情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 机边女:代表着对爱的渴望与思念对象的缺失。
- 残丝:暗示未能实现的感情与内心的挣扎。
- 弦光:象征音乐与时间的流逝,提升情感的空虚感。
- 花影:象征美好但无法触及的事物,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机边女”指的是谁?
- A. 诗人的朋友
- B. 诗人的爱人
- C. 诗人的母亲
- D. 诗人的妹妹
-
“弦光空到晓”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失落
- C. 喜悦
- D. 愤怒
-
“须臾即别离”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 A. 永恒的爱情
- B. 时间的无常
- C. 亲情的深厚
- D. 战争的悲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孤独的夜晚和对故人的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离别的愁苦。
诗词对比:
- 《秋景》与《月夜忆舍弟》对比:两首诗均表现了对亲近之人的思念,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后者则体现了对家国的忧虑与亲情的牵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辰翁生平及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