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坐夏僧》

时间: 2025-02-04 16:26:25

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

多因束带热,更忆剃头凉。

苔色侵经架,松阴到簟床。

还应炼诗句,借卧石池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坐夏僧
作者: 项斯 〔唐代〕

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
多因束带热,更忆剃头凉。
苔色侵经架,松阴到簟床。
还应炼诗句,借卧石池傍。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夏天,白昼显得特别漫长,我知道师父在法堂里。
因为束带而感到热,更加怀念剃头时的清凉。
苔藓的颜色侵蚀了经书架,松树的阴影照到了席子上。
我还应当在石池旁边卧着,来吟诵诗句。

注释:

  • 坐夏: 指在夏天的日子里。
  • : 指僧人或佛教的老师。
  • 束带: 戴上带子,形容闷热的服装。
  • 剃头凉: 剃去头发后,头部感到凉爽,表达对清凉的向往。
  • 苔色: 苔藓的颜色,象征岁月的流逝。
  • 经架: 放置经书的架子。
  • 松阴: 松树的阴影。
  • 簟床: 竹席,用于铺床。
  • 炼诗句: 意思是写诗或吟诵诗句。
  • 石池: 石头做的池塘,可能指禅意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字子渊,唐代人,生于盛唐时期,是一位较为鲜明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抒发情感见长,常常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佛教文化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夏日,诗人身处寺庙,感受到的炎热与师父在法堂之中认真修行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清凉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坐夏僧》是一首表现夏日清幽意境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比炎热的夏日与宁静的寺庙生活,流露出对清凉的渴望与对师父教诲的尊重。开篇便以“坐夏日偏长”引入,展现出时间的延续感,而“知师在律堂”则表现出诗人对师父的思念与敬仰。接下来,诗人借助“束带热”与“剃头凉”的对比,传达出对清凉环境的怀念,情感真挚,令人感同身受。

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的意境。“苔色侵经架”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表明身处的环境是宁静而又略显荒凉的状态,而“松阴到簟床”则营造出一种清凉的诗意空间。最后一句“还应炼诗句,借卧石池傍”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这清幽的环境中创作诗句,体现了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的夏日场景,情感真挚、意境深邃,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坐夏日偏长: 暗示夏天白昼漫长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时间的延续感。
  2. 知师在律堂: 表示诗人对师父在法堂修行的关注,流露出对师长的敬仰之情。
  3. 多因束带热: 描述因穿着束带而感到的炎热,体现诗人的不适和对清凉的渴望。
  4. 更忆剃头凉: 通过回忆剃头的凉爽,进一步强调对清凉环境的向往。
  5. 苔色侵经架: 描绘环境的变迁,暗示时间的流逝。
  6. 松阴到簟床: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7. 还应炼诗句: 表达诗人希望在此环境中进行创作的愿望。
  8. 借卧石池傍: 体现出对自然与艺术结合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束带热”与“剃头凉”的对比,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 意象: 使用“苔色”、“松阴”等自然意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排比: 通过句子的结构,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夏日的炎热与宁静的寺庙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清凉环境的向往与对师长的敬仰,同时也展现了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苔色: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静谧。
  • 松阴: 代表着清凉与隐逸,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石池: 暗示着自然与艺术的结合,具有禅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束带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师父的怀念
    • B. 对夏日炎热的感受
    • C. 对诗句的追求
  2. 诗人希望在哪个地方进行诗句的创作?

    • A. 律堂
    • B. 石池旁
    • C. 簟床上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夏日绝句》李清照

诗词对比:

  • 项斯的《寄坐夏僧》与王维的《鹿柴》均展现了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结合,但项斯更强调内心的情感与对师长的敬仰,而王维则更注重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