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晚复秋残,楼明近远山。
满壶邀我醉,一榻为僧闲。
树簇孤汀眇,帆欹积浪间。
从容更南望,殊欲外人寰。
白话文翻译:
在霜降的傍晚,秋天的气息已渐渐消逝,楼阁在明亮的月光下映衬着近处和远方的山峦。
我手中满满一壶酒,邀请我尽情畅饮;躺在一张床榻上,享受僧人的闲适生活。
树木聚集在孤独的小洲上,远处的帆船倾斜在波浪之间。
我从容地向南眺望,心中渴望着外面的世界。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晚:霜降的夜晚。
- 楼明: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明亮。
- 满壶:指酒壶装满了酒。
- 榻:床榻,指躺卧的地方。
- 孤汀:孤立的小洲。
- 眇:渺小而遥远。
- 帆欹:帆船倾斜。
- 积浪:堆积的波浪。
- 南望:向南方眺望。
- 外人寰:外面的世界。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南望”与唐代文人向往南方的文化背景有关,南方常被视为乐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霜降的秋夕,诗人身处道院的南楼,感受到秋天的残余和自然的清冷,借酒浇愁,抒发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处士道院南楼》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围绕“秋残”与“霜晚”的意境,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起句“霜晚复秋残”将时节与气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秋天即将结束的凄凉感,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接着,诗人通过“楼明近远山”勾勒出眼前的自然景色,明亮的楼阁和远远的山峦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一种宁静的美。此时,诗人心中充满了对饮酒的渴望,“满壶邀我醉”表现出他以酒解愁的生活态度,“一榻为僧闲”则体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与宁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
后半部分“树簇孤汀眇,帆欹积浪间”描绘了更为细腻的自然景象,孤独的小洲与倾斜的帆船,传达出一种孤寂的美感,而“从容更南望,殊欲外人寰”则再次表达了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渴望,显示出一种“隐而不遁”的矛盾心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隐逸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现实的逃避,又有对外界的向往,体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晚复秋残:描绘了秋季的最后时光,在霜降的夜晚,给人一种即将凋零的感觉。
- 楼明近远山:在明亮的月光下,楼阁与山峦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满壶邀我醉:酒壶满是酒,诗人邀请自己沉醉于酒中,体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一榻为僧闲:躺在床榻上,享受僧人的闲适,暗示一种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 树簇孤汀眇:孤独的小洲上,树木丛生,构成了一个幽静的环境。
- 帆欹积浪间:帆船在波浪中倾斜,暗含着生活的动荡。
- 从容更南望:从容地向南方眺望,表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
- 殊欲外人寰:强烈渴望外面的世界,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与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霜晚复秋残,楼明近远山”,上下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以“满壶邀我醉”比喻对生活的态度,表现出洒脱与淡泊。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外部世界的渴望,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象征着秋冬的到来,预示着时间的流逝。
- 楼:象征着居所与隐逸生活。
- 酒:象征着放纵与解脱。
- 树: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与孤独的存在。
- 帆船:象征着漂泊与人生的动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霜晚复秋残”中的“霜”指的是什么季节的到来?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满壶邀我醉”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 A. 忧伤
- B. 快乐
- C. 逃避
- D. 骄傲
-
“从容更南望”中的“南望”意味着什么?
- A. 向北方
- B. 向南方
- C. 向东
- D. 向西
答案: 1.D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闲适,主题与《李处士道院南楼》相近,但王维更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
- 《春晓》则通过春天的生机来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项斯的隐逸情怀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精选》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