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里以诗送邰侄铨试用其韵》

时间: 2025-04-27 11:01:25

明堂一柱已扶颠,下诏犹求梠与椽。

言并玉卮宜阁笔,鉴同金镜正持铨。

骊珠鱼目难齐价,嫫母西施孰是妍。

勉矣一鸣惊众彦,莫将栀蜡误长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堂一柱已扶颠,下诏犹求梠与椽。言并玉卮宜阁笔,鉴同金镜正持铨。骊珠鱼目难齐价,嫫母西施孰是妍。勉矣一鸣惊众彦,莫将栀蜡误长鞭。

白话文翻译:

朝廷中的一根支柱已经稳固,皇帝下诏还在寻求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言语如同珍贵的玉卮应当珍藏,鉴识如同金镜般公正地选拔人才。珍贵的骊珠与普通的鱼目难以等价,丑陋的嫫母与美丽的西施谁更美呢?努力吧,一鸣惊人让众多才俊震惊,不要让表面的光鲜误了长远的发展。

注释: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宫殿,这里指朝廷。
  • 扶颠:支撑、稳固。
  • 梠与椽:建筑材料,这里比喻人才。
  • 玉卮:珍贵的玉制酒器,比喻珍贵的言论。
  • 阁笔:收藏笔,不再写作,这里指珍藏言论。
  • 金镜:比喻明亮的镜子,这里指公正的鉴识。
  • 骊珠:珍贵的宝珠。
  • 鱼目:普通的鱼眼珠,比喻普通之物。
  • 嫫母:古代传说中的丑女。
  • 西施:古代美女。
  • 栀蜡:表面光鲜,比喻外表华丽但无实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是宋代诗人,其诗作多以抒怀、议论为主,风格清新,语言简练。此诗是回应张千里的赠诗,表达了对朝廷选拔人才的看法和对侄子铨试的鼓励。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张千里以诗送侄子参加铨试(官员选拔考试)时所作,葛立方借此诗表达了对朝廷选拔人才的期望和对侄子的鼓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朝廷选拔人才的比喻和对侄子的鼓励,展现了作者对公正选拔和人才价值的重视。诗中“明堂一柱已扶颠”形象地描绘了朝廷的稳固,而“下诏犹求梠与椽”则表达了朝廷对更多人才的需求。后文通过“玉卮”、“金镜”等比喻,强调了言论的珍贵和鉴识的公正。最后,通过“骊珠”与“鱼目”、“嫫母”与“西施”的对比,突出了人才的价值和外表与实质的区别,鼓励侄子努力展现真才实学,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堂一柱已扶颠”:比喻朝廷已经稳固,有一根支柱支撑。
  2. “下诏犹求梠与椽”:皇帝下诏还在寻求更多的人才。
  3. “言并玉卮宜阁笔”:珍贵的言论应当珍藏。
  4. “鉴同金镜正持铨”:鉴识应当如同金镜般公正。
  5. “骊珠鱼目难齐价”:珍贵的骊珠与普通的鱼目难以等价。
  6. “嫫母西施孰是妍”:丑陋的嫫母与美丽的西施谁更美。
  7. “勉矣一鸣惊众彦”:努力吧,一鸣惊人让众多才俊震惊。
  8. “莫将栀蜡误长鞭”:不要让表面的光鲜误了长远的发展。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玉卮”、“金镜”、“骊珠”、“鱼目”等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言论的珍贵和鉴识的公正。
  • 对比:通过“骊珠”与“鱼目”、“嫫母”与“西施”的对比,突出了人才的价值和外表与实质的区别。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公正选拔人才的重要性,鼓励侄子展现真才实学,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意象分析:

  • “玉卮”:珍贵的言论。
  • “金镜”:公正的鉴识。
  • “骊珠”:珍贵的宝珠,比喻珍贵的人才。
  • “鱼目”:普通的鱼眼珠,比喻普通之物。
  • “嫫母”与“西施”:丑陋与美丽的对比,比喻外表与实质的区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明堂一柱已扶颠”比喻的是什么? A. 朝廷稳固 B. 人才珍贵 C. 言论重要 D. 鉴识公正 答案:A

  2. “言并玉卮宜阁笔”中的“玉卮”比喻的是什么? A. 珍贵的言论 B. 公正的鉴识 C. 珍贵的人才 D. 表面的光鲜 答案:A

  3. “鉴同金镜正持铨”中的“金镜”比喻的是什么? A. 珍贵的言论 B. 公正的鉴识 C. 珍贵的人才 D. 表面的光鲜 答案:B

  4. “勉矣一鸣惊众彦”中的“一鸣”比喻的是什么? A. 努力 B. 震惊 C. 展现才华 D. 表面的光鲜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选拔人才的期望。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比表达了人才的价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与葛立方的这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选拔人才的期望,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遭遇和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葛立方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葛立方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