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毡颂》

时间: 2025-01-26 00:51:58

夺却群生夏衣,成得衲僧卧具。

为伊业识茫茫,所以一夺一与。

三百四百野狐队,中有一两个不瞌睡。

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夺却群生夏衣,成得衲僧卧具。
为伊业识茫茫,所以一夺一与。
三百四百野狐队,中有一两个不瞌睡。
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将世间众生的夏衣夺去,换成僧人的卧具。为了这个事业,众生在茫茫大海中追寻,因此才有了争夺与给予。三百四百只野狐的队伍中,偶尔有一两只是不安于眠。十方虚空中满是杂乱的碎片,难道不应该打破那贪婪的皮袋吗?

注释:

  • 夺却:夺去,抢走。
  • 群生:众生,指所有生物。
  • 衲僧:穿着僧衣的和尚,佛教出家人。
  • 卧具:睡觉用的工具或垫子。
  • 业识:业力和识别,佛教用语,指因果和意识。
  • 茫茫:无边无际,形容范围广阔。
  • 悭皮袋:贪婪的皮袋,象征贪心。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野狐”,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狡猾和不安宁的性格,与佛教教义中的众生苦难相呼应。诗中提到的“十方虚空”则是佛教中描述宇宙的一个概念,寓意无限广阔的空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世俗贪婪的批判,表达了对出家人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化毡颂》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中以夺取和给予的对比,表现出世间万物的无常与变化,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心灵的空虚和不安。黄庭坚通过“野狐队”的意象,暗示了众生在世俗中追逐欲望的盲目与无助。“十方虚空”不仅表现了宇宙的广阔,还暗含了人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无数烦恼与困扰。最后的“打破悭皮袋”则是对贪婪的控诉,暗示人应当摆脱物欲的束缚,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夺却群生夏衣,成得衲僧卧具。”:夺去众生的夏衣,换成僧人的卧具,暗示放弃世俗之物,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 “为伊业识茫茫,所以一夺一与。”:为了这个事业,众生在茫茫大海中追寻,强调因果关系。
    • “三百四百野狐队,中有一两个不瞌睡。”: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众生的迷惘与不安。
    • “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呼唤人们关注内心,而非外物。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比如“悭皮袋”象征贪婪。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人们在物质追求中的迷失,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 野狐:代表狡诈与不安的生灵,象征世俗中的烦扰。
  • 虚空:代表无限的宇宙,暗示人类的渺小与无力。
  • 悭皮袋:象征贪婪与物欲的束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夺却群生夏衣”中的“夺却”是什么意思?

    • A. 给予
    • B. 抢走
    • C. 交换
    • D. 忽视
  2. 诗中提到的“野狐”象征什么?

    • A. 纯真
    • B. 贪婪
    • C. 狡猾与不安
    • D. 智慧

答案: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对自然的向往。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探讨生命的无常。

诗词对比

  • 黄庭坚的《化毡颂》与王维的《鹿柴》均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但黄庭坚更加强调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黄庭坚研究》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