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4:02:15

七十二栏红不断,绕廊荷气深深。

斜阳无限付沉吟。

塔尖双卓笔,堤影一张琴。

镜里秋妆看更好,低鬟密簇瑶簪。

晚来天色坐中沉。

四围飞冷翠,都落玉盘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其二
作者: 陈曾寿 〔清代〕

七十二栏红不断,绕廊荷气深深。
斜阳无限付沉吟。
塔尖双卓笔,堤影一张琴。
镜里秋妆看更好,低鬟密簇瑶簪。
晚来天色坐中沉。
四围飞冷翠,都落玉盘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场景:七十二根红色的栏杆环绕着荷花气息浓厚的廊道。夕阳的余晖洒落,让人不禁沉思。塔尖像笔一样挺立,堤岸的倒影如同琴声。镜子里的秋妆更加动人,低垂的发髻上密密簇拥着瑶簪。到了傍晚,天色渐暗,令人感到一丝沉重的情绪。四周的绿意飞扬,似乎都落在了心中的玉盘上。

注释

  • 七十二栏:指的是栏杆的数量,象征着一种繁盛与美丽的景象。
  • 红不断:形容栏杆的颜色鲜艳且连绵不断。
  • 荷气:荷花的气息,清新而芬芳。
  • 斜阳:夕阳的光线,柔和而富有情感。
  • 沉吟:指沉思或低声吟唱,表现出一种思考的情绪。
  • 塔尖双卓笔:比喻塔尖高耸如同两支笔,形象生动。
  • 堤影一张琴:堤岸的倒影如同一张古琴,暗示着柔和与和谐的氛围。
  • 镜里秋妆:镜子中映出的妆容,暗示着美丽与优雅。
  • 低鬟密簇瑶簪:形容发髻低垂,簪子密密麻麻,表现出精致的打扮。
  • 四围飞冷翠:四周的绿色植物在微风中摇曳,显得清新而冷峻。
  • 玉盘心:比喻心中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曾寿(约1685年-1760年),字德明,号梅谷,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与诗歌,尤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哲思,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在清代,社会经济逐渐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味和艺术的追求日益提高。陈曾寿在此背景下,创作了《临江仙 其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人生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体验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流露。诗的开头以“七十二栏红不断,绕廊荷气深深”引入,给读者一个鲜艳而充满生机的画面,瞬间将人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随着诗句的推进,夕阳的映照和塔尖的形象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感受。

“镜里秋妆看更好,低鬟密簇瑶簪”句中,诗人通过对女性美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中细腻与优雅的追求。同时,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也随着“晚来天色坐中沉”而渐渐沉重,似乎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最后一句“四围飞冷翠,都落玉盘心”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宁静,整个诗作在美丽与忧愁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十二栏红不断,绕廊荷气深深:描绘了一个优美的环境,栏杆和荷气交相辉映。
  2. 斜阳无限付沉吟:夕阳光芒照射,诗人沉浸于思考之中。
  3. 塔尖双卓笔,堤影一张琴:比喻塔尖和堤岸的倒影,展现出优雅的意象。
  4. 镜里秋妆看更好,低鬟密簇瑶簪:写女子的美丽,突显出生活的细腻。
  5. 晚来天色坐中沉:傍晚时分,情绪变得沉重。
  6. 四围飞冷翠,都落玉盘心:四周的绿色在心中汇聚,表达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塔尖双卓笔”,通过比喻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
  • 拟人:如“斜阳无限付沉吟”,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形成了一种美丽与忧伤交织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栏杆:象征着美丽和繁盛。
  2. 荷气:清新、自然的气息,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3. 斜阳:时间的流逝和夕阳的温柔。
  4. 塔尖:象征着高耸和追求。
  5. 秋妆:美丽与细腻的象征。
  6. 冷翠:象征着宁静和清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七十二栏红不断,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秋天的景色
    • B. 美丽的楼阁
    • C. 荷花的气息
    • D. 繁盛的环境
  2. 填空题:诗中“晚来天色坐中沉”表达了对__的感慨。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塔尖双卓笔”是比喻的用法。对/错

答案

  1. 答案:D
  2. 答案:时间流逝
  3. 答案: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系列其他作品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临江仙》VS《水调歌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水调歌头》更多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而《临江仙》则更注重于细腻的景象描绘和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陈曾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