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一 有赠》
时间: 2025-02-02 20:48: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其一 有赠
作者: 曹尔堪 〔清代〕
可怪侬家香不散,吴衫到处提携。
我方拟似恐难齐。
自然真味在,芳麝正填脐。
又是碧云才一挽,鸦鬟压耳犹低。
遥知年可及垂笄。
春宵经夜雨,未解作悲啼。
白话文翻译:
这真让人惊奇,你家那香气怎么总是萦绕不散,
那身穿吴衫的女子到处轻轻提携。
我原本想要与她齐心,但似乎难以做到。
自然的真实滋味就在这里,芳香如麝香正充盈着心间。
又如同那碧蓝的云彩,刚刚挽起,
耳边的鸦鬟轻轻压低,柔柔的。
遥想她的年纪已经可以垂髻了。
春夜经过一场细雨,却不知为何让人感到悲伤。
注释:
- 侬家:你家,指对方。
- 吴衫:指用吴地特产的丝绸制成的衣服,象征柔美和优雅。
- 齐:指心灵上的契合或一致。
- 真味:真实的情感或滋味。
- 芳麝:指香气,麝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
- 垂笄:古代女子成年后用来束发的发簪,象征成熟女性。
- 悲啼:悲伤的哭泣声。
典故解析:
- 吴衫:吴地(今江苏一带)以其丝绸出名,古代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与柔情。
- 春宵:古代诗词中常提及的春夜,通常用于表现恋情和幽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尔堪(约1640年-约1715年)是清代的一位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词作多以女性情感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与束缚。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兴盛交替的时期,女性的地位在文人笔下逐渐受到关注,并表现出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
《临江仙 其一 有赠》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通过对女子形象的描绘,展示了词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开篇以“可怪侬家香不散”引出女子的魅力,词人用“吴衫”这一意象,隐喻女子的柔美与优雅,给人以视觉与嗅觉的双重享受。接着,词人表达了对相知相合的渴望,“我方拟似恐难齐”则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似乎明白这种美好是难以实现的。
“芳麝正填脐”一句,借助香气的浓郁,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情感,展现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随着描绘的深入,意象的层次愈加丰富,“碧云才一挽”、“鸦鬟压耳犹低”,描绘了女子发髻的细致和妩媚,似乎在写出她的柔弱与羞怯。最后,“春宵经夜雨,未解作悲啼”则引入了自然的背景,细雨潺潺,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悲伤与无奈。
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构成,展示了曹尔堪对爱情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可怪侬家香不散:感叹对方的香气萦绕不去。
- 吴衫到处提携:形象描绘女子的优雅身影。
- 我方拟似恐难齐:表达词人对情感的渴望与无奈。
- 自然真味在,芳麝正填脐:内心真实的情感如同香气般浓郁。
- 又是碧云才一挽:描绘女子的发髻,寓意轻柔与美丽。
- 鸦鬟压耳犹低:细致描绘,增添女性的娇羞感。
- 遥知年可及垂笄:暗示女子已经到了适婚的年纪。
- 春宵经夜雨,未解作悲啼:春夜细雨,折射出词人内心的悲伤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香气与情感的比喻,增强了诗的感性表现。
- 对仗:如“春宵经夜雨,未解作悲啼”,增强了音韵美感。
- 意象:通过“吴衫”、“芳麝”等意象,丰富了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词传达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失落感,体现了清代文人对女性情感的细腻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衫:象征柔美与优雅,代表着对女性的赞美。
- 芳麝:象征情感的真实与持久,暗示内心的执着。
- 春宵:象征青春与爱情的季节,承载着浪漫与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可怪侬家香不散”中“侬家”指的是?
- A. 自己的家
- B. 对方的家
- C. 朋友的家
- D. 陌生人的家
-
“芳麝正填脐”中“芳麝”指代什么?
- A. 食物
- B. 香气
- C. 颜色
- D. 语言
-
“春宵经夜雨”中“春宵”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青春与爱情
- C. 秋天的丰收
- D. 夏天的热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李清照的词作,描写女性的情感与生活。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的词,表现对爱情的失落与追忆。
诗词对比:
- 《钗头凤·世情薄》与本词都探讨了爱情的无奈,但陆游更多表现出对过往的追忆,而曹尔堪则是一种对现实的细致感悟与无奈的期待,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不同的侧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汇集了清代重要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对古典诗词的深入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