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子舒》

时间: 2025-01-26 04:24:01

龙泉饯语馀,便使借船居。

津吏方抽木,官人但载书。

潮通白矴石,身近碧京鱼。

一卷新文就,皋禽亦自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薛子舒
周文璞 〔宋代〕

龙泉饯语馀,便使借船居。
津吏方抽木,官人但载书。
潮通白矴石,身近碧京鱼。
一卷新文就,皋禽亦自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送别薛子舒的,诗中表达了对他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龙泉的美好饯别语犹在耳畔,便希望借船送你归去。渡口的官吏正在忙着抽木头,而你却只需带着书本。这潮水流通的河道在白石上流淌,靠近岸边的碧绿的京鱼游弋。一卷新书文稿已完成,连水边的鸟儿也显得悠然自得。

注释:

  • 龙泉:指龙泉山或龙泉水,山水相连,象征美好的送别。
  • 津吏:渡口的官吏,负责管理渡口的事务。
  • 抽木:指抽出木桩以便船只经过,形象地描绘了繁忙的渡口情景。
  • 官人:指送别的朋友,带着书本寓意着求知与学业。
  • 潮通:潮水流通,象征顺利与畅通。
  • 白矴石:白色的石头,描绘出渡口的自然环境。
  • 碧京鱼:指清澈水中游弋的鱼,象征着自然的和谐。
  • 皋禽:水边的鸟,象征悠闲与自由。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送别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龙泉与京鱼的意象传递了自然的美好与学问的渊博,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周文璞,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善于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送别朋友薛子舒时所作,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送薛子舒》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人情味的送别诗。诗的开头用“龙泉饯语馀”引入送别的场景,龙泉作为美丽的水域,饯别时的言语犹在耳边,显得情真意切。接着,描绘了繁忙的渡口,津吏正在抽木,体现出送别的急切与不舍。诗人并不关注于船只的准备,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朋友的书本上,暗示他对学问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盼。

中间的意象“潮通白矴石”和“身近碧京鱼”,则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画面,寓意着人生旅途的顺畅与和谐。最后一句“一卷新文就,皋禽亦自如”,将朋友的学问与自然的自在结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祝福与期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殷殷祝福,又有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龙泉饯语馀:龙泉的美好送别之语仍萦绕心头,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
    2. 便使借船居:希望借助船只送你归去,体现了送别的急切。
    3. 津吏方抽木:渡口的官吏正在忙着,把木桩抽出以便船只通行。
    4. 官人但载书:朋友只需带着书本,象征着对知识的追求。
    5. 潮通白矴石:潮水流畅,白石映衬出水面,描绘出自然的美丽。
    6. 身近碧京鱼:身边游弋的碧绿京鱼,象征着自然的和谐。
    7. 一卷新文就:一卷新完成的文稿,代表了朋友的学业与成就。
    8. 皋禽亦自如:水边的鸟儿也显得悠然自得,寓意着自由与安宁。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潮通白矴石”)、拟人(如“皋禽亦自如”)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待,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意象分析:

  • 龙泉:象征着美好的送别,代表自然的灵秀。
  • 津吏:代表社会的繁忙与责任。
  • 书本:象征着知识、学业与追求。
  • 白矴石:自然景观的描绘,体现出环境的和谐美。
  • 碧京鱼:象征着自由与灵动。
  • 皋禽:水边的鸟儿,寓意着闲适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龙泉”主要指什么?

    • A. 一种饮料
    • B. 地名或山水
    • C. 一种动物
  2. “官人但载书”中“官人”指的是?

    • A. 忘年交
    • B. 朋友
    • C. 渡口的官吏
  3.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伤感
    • B. 自由
    • C. 悠闲与和谐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by 李白:同样描绘送别的情感。
  • 《夜泊牛渚怀古》by 李白:展现对友人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比较周文璞的《送薛子舒》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后者则强调壮丽的景色与个人的壮志,对比中可以看出两者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侧重与艺术风格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曲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