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时间: 2025-02-04 17:01: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
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
看看尝面收新茧。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河水上涨,轻轻一撑船桨,水面又多了些波澜。
岸边盛开的芳草和白鹅,微风吹拂,绿意盎然。
画舫在湾中曲折行驶,宛如在画中。
横塘塔的远近在眼前交错,隐约可见。
江南的农事因寒冷而延迟,
村子北面、南面,谷雨时节才刚开始耕种。
麦子已经开始生长,桑树的叶子也贱价出售。
看看这丰收的景象,品尝着新收的茧。
注释:
- 春涨:春天的河水上涨。
- 一篙:指撑船的桨,形容轻轻一撑。
- 芳草:指生机盎然的草地。
- 鹅儿:指白鹅,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画舫:指装饰华丽的船只。
- 夷犹:犹如,像。
- 横塘塔:指某个具体的塔,可能是特定的地标。
- 江国:江南地区,指水乡的特点。
- 谷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4月20日左右,代表春耕季节的开始。
- 秀麦:生长茂盛的小麦。
- 桑叶贱:桑树的叶子因丰收而贱价出售。
- 尝面收新茧:品尝丰收的面食,收获新的蚕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仲淹,号石湖,南宋诗人和词人,晚号“石湖居士”。他以田园诗和写景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该词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农民的生活艰难。范成大通过描绘春天的田园景色,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诗歌鉴赏: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农家的宁静,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深切感怀。诗的开头以“春涨一篙添水面”引入,描绘出春天温暖的气息和河水的涨落,简单的一句话却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水乡画卷。接着,通过“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传达出生命的活力,微风拂过,草地和白鹅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
诗中对“画舫”的描写,体现了水乡的独特韵味,船行湾曲的景象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缓慢与惬意。然后,诗人通过“江国多寒农事晚”透露出农民在春寒之际的辛苦,以及农村生活的真实一面。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令人感受到春天的希望与农事的艰辛并存。
最后两句“看看尝面收新茧”则展现出丰收的乐趣和对劳动成果的期待,诗人在此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也深刻反映了农民辛勤耕耘后所迎来的丰硕果实。整首词字句流畅,意象鲜明,既有生动的自然描写,又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乡村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涨一篙添水面:春天的河水上涨,轻轻一撑桨,水面波动更添生机。
-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岸边的芳草和白鹅在微风中摇曳,展现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 画舫夷犹湾百转:装饰华丽的船只在曲折的水湾中行驶,令人陶醉。
- 横塘塔近依前远:横塘的塔楼在眼前近、远交错,展现出水乡的独特景致。
- 江国多寒农事晚:江南地区因寒冷天气,农事开始得较晚,反映出农民的辛勤与不易。
-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北村南村的田地在谷雨时节方才耕种,体现出农事的节奏。
- 秀麦连冈桑叶贱:生长茂盛的小麦与桑树叶子一起,传达出丰收的喜悦。
- 看看尝面收新茧:眼前的景象让人欣喜,尝尝新收的面食与蚕茧,展现出丰收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画舫夷犹湾百转”,将船比作在画中行走,增加了艺术画面感。
- 对仗:如“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形成对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代表生机与希望。
- 水:象征流动与变化,体现自然的魅力。
- 草:生机盎然,代表春天的活力。
- 鹅:自然的和谐,象征生活的宁静。
- 画舫:象征美好与人文气息。
- 谷雨:春耕的开始,体现农事的节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谷雨”指的是哪个节气?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
“春涨一篙添水面”中的“篙”指的是什么? A. 船
B. 桨
C. 船夫
D. 河流 -
诗中提到的“江国”主要指哪个地区? A. 北方
B. 西部
C. 江南
D. 东北
答案:
- D (谷雨是春季的节气)
- B (篙是撑船的桨)
- C (江国指江南地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情感,风格清新。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人情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范成大《蝶恋花》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但前者更侧重农村生活的描写,后者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