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事
作者: 周文璞 〔宋代〕
说战犹能听,闻尸不忍过。
役人愁似鬼,病马瘦于驼。
甚欲参经纬,其谁出揣摩。
中原有遗老,亡柰檄书何。
白话文翻译:
听闻战斗的消息尚能忍受,看到尸体却不愿意经过。
役使的士兵愁苦得像鬼魂,病马的瘦弱甚至超过了驼背的骆驼。
我非常想要参透经纬之事,然而又有谁能出面揣摩呢?
中原大地上还有一些老者,但无奈发出的檄文又有什么用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说战”:指战斗的消息。
- “尸”:尸体。
- “役人”:指被征召的士兵。
- “愁似鬼”:形容士兵愁苦得像鬼一样。
- “病马瘦于驼”:病马的瘦弱甚至超过了驼背的骆驼,形容状况糟糕。
- “参经纬”:指参与国家大事和治理。
- “遗老”:指年老的遗民。
- “亡柰”:无奈,表示困境。
典故解析:
- “经纬”:原指经线和纬线,后引申为治理国家和安排事务的理路。
- “檄书”:古代用以发布命令或号召的书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文璞,生于宋代,是一位以诗歌见长的文人。他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生活苦难,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意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正值战乱频繁之际,周文璞通过诗歌表达对战争的痛心和对平民苦难的同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书事》是一首充满悲痛与无奈的诗。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战斗的残酷和士兵的苦痛,表现了对动荡时代的深切感受。首句提到“说战犹能听”,声称人们对战斗的消息依旧能够忍受,这种冷漠与麻木让人感到震惊。随后的“闻尸不忍过”则体现了战争带来的惨痛,尸体的存在令人无法直视。通过对“役人”和“病马”的描写,作者进一步揭示了士兵们的愁苦与无助,仿佛这些士兵已被战争折磨得如鬼般无形无质,病马的瘦弱则是对战争残酷性的直观体现。
接下来的“甚欲参经纬,其谁出揣摩”,表达了诗人渴望参与国家治理的心情,但却感到无奈与孤立,似乎无人能理解或支持他的理想。最后一句提到“中原有遗老”,则暗示着即使有经验丰富的老人,面对现实的困境,发出的檄书也无济于事,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无力感。
整首诗在表现对战乱的痛苦与对人生的思考中,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说战犹能听:表示对战争消息的敏感和关注,然而这种关注已变得麻木。
- 闻尸不忍过:描述了对战争后果的痛心,尸体的惨状使人难以直面。
- 役人愁似鬼:士兵们因战争而愁苦,形象化地描绘了他们的痛苦。
- 病马瘦于驼:进一步夸张了士兵和动物因战争而遭受的折磨与困苦。
- 甚欲参经纬: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愿望与理想。
- 其谁出揣摩:感到孤立无援,理想难以实现。
- 中原有遗老:指代仍在苦苦挣扎的老一辈人。
- 亡柰檄书何:暗示发出的呼唤和号召无效,表达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兵比作鬼,形象化表达他们的痛苦与无助。
- 对仗:如“役人愁似鬼,病马瘦于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对比效果。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争的控诉与对人道苦难的深切关怀,同时反映了个人在国家大事面前的无力感。作者通过对士兵与马的描写,突显了战乱的悲惨与无情,表现了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战:象征着动乱与痛苦。
- 尸:代表着生命的消逝与悲惨的后果。
- 役人:体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苦难与无奈。
- 病马:暗喻无辜生命因战争受到的摧残。
- 遗老:象征历史的见证者与无奈的呼唤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书事》的首句中提到“说战犹能听”,这句话的意思是: A. 战斗的消息令人痛苦
B. 战斗的消息已让人麻木
C. 战斗的消息很少
D. 战斗的消息令人振奋 -
在诗中,病马的比喻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战争的惨痛
C. 战争的英雄
D. 战争的快乐 -
诗人对中原的遗老有何感情? A. 尊敬与赞美
B. 感叹与无奈
C. 轻蔑与嘲讽
D. 忘却与忽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与悲哀。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反映社会动荡的影响。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周文璞《书事》:两者都表现了对战争的痛苦感受,但杜甫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与家国之悲,而周文璞则侧重于社会的整体苦难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该书收录了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与主题。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提供了对古典诗歌的深入分析与解读,适合学习与理解古诗词。
- 《杜甫诗集》- 通过杜甫的作品可以对比时代背景与诗人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