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献卢舍人(时本官王令公收复两京后)》
时间: 2025-01-26 00:34: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槎闲暇阆风轻,不是安流不肯行。
鸡省露浓汤饼熟,凤池烟暖诏书成。
渔筹已合光儒梦,尧印何妨且治兵。
会待两都收复后,右图仪表左题名。
白话文翻译:
在闲暇的日子里,海上的船只在轻风中随意漂流,这并不是因为它们不愿意行驶。鸡鸣时分,露水浓厚,汤饼已经熟了;凤池边,袅袅的烟雾中,诏书也已经写成。渔夫的筹码已经与理想的儒生梦想相合,尧帝的印章何妨暂时用来治兵。待到两京收复之后,我会在右侧绘图,左侧署名。
注释:
字词注释:
- 海槎:指海上的船只。
- 阆风:轻柔的风。
- 鸡省:指清晨,鸡鸣之时。
- 凤池:可能指皇家或贵族的池塘,象征富贵。
- 渔筹:渔夫的筹码,象征谋划与计策。
- 尧印:尧帝的印章,象征权力与威望。
- 两都:指长安与洛阳,古代中国的两个主要城市。
典故解析:
- 尧:尧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明君,常被用来象征理想的统治者。
- 两都收复:指历史上战乱后收复失地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5年-901年),字景初,号青丘,唐代诗人,生活在唐朝中晚期。以诗闻名,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令公收复两京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的期待与对未来的美好构想。正值唐朝动荡时期,诗人以此寄托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希望。
诗歌鉴赏:
罗隐的《郑州献卢舍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开头以“海槎闲暇阆风轻”描绘了宁静的自然景象,给人以放松与闲适的感觉,然而随即转入对国家动荡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接着,诗人通过对鸡鸣与汤饼的描写,传达了日常生活的美好与和平的渴望。
“渔筹已合光儒梦,尧印何妨且治兵”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渔筹象征着谋划,而光儒梦则代表了理想的文人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诗人意识到即使是理想也不能忽视现实的困境,治兵成为了当务之急。
最后两句“会待两都收复后,右图仪表左题名”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强盛的希望。整体而言,诗歌充满了对于国家前途的思考,既有对当下的忧虑,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槎闲暇阆风轻:描绘出海上船只在轻风中悠闲漂流的情景,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不是安流不肯行:并不是船只不愿意航行,而是时局不佳,隐喻国家动荡。
- 鸡省露浓汤饼熟:描绘清晨的美好生活,象征着和平与安宁。
- 凤池烟暖诏书成:描绘温暖的环境中,诏书的完成,暗含政治的稳定。
- 渔筹已合光儒梦:渔夫的筹码与理想的儒生梦相合,暗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 尧印何妨且治兵:即便是理想中的尧帝印章,此时也应当暂时用来治兵,表明现实的迫切性。
- 会待两都收复后: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期待。
- 右图仪表左题名:在恢复国家后,进行理想的规划与署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右图仪表左题名”,形成了和谐的音韵与节奏感。
- 比喻:通过“渔筹”与“光儒梦”对比,展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意象:使用自然与生活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期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思,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槎:象征着漂泊与无助的状态。
- 凤池:象征着高贵与理想的生活状态。
- 渔筹:象征着谋略与计划。
- 尧印:象征着理想的政治与统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海槎”指的是什么? A. 河流
B. 船只
C. 海洋 -
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句? A. 渔筹已合光儒梦
B. 右图仪表左题名
C. 海槎闲暇阆风轻 -
“尧印何妨且治兵”中的“尧印”象征什么? A. 军事
B. 文明与理想的统治
C. 自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春望》与《郑州献卢舍人》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春望》更多地集中在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而《郑州献卢舍人》则表现出对理想政治与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罗隐诗文集》
-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