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阳陶觱篥歌》
时间: 2025-01-11 01:34:2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薛阳陶觱篥歌
作者: 罗隐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平泉上相东征日,曾为阳陶歌觱篥。
乌江太守会稽侯,相次三篇皆俊逸。
桥山殡葬衣冠后,金印苍黄南去疾。
龙楼冷落夏口寒,从此风流为废物。
人间至艺难得主,怀抱差池恨星律。
邗沟仆射戎政闲,试渡瓜洲吐伊郁。
西风九月草树秋,万喧沈寂登高楼。
左篁揭指徵羽吼,炀帝起坐淮王愁。
高飘咽灭出滞气,下感知己时横流。
穿空激远不可遏,仿佛似向伊水头。
伊水林泉今已矣,因取遗编认前事。
武宗皇帝御宇时,四海恬然知所自。
扫除桀黠似提帚,制压群豪若穿鼻。
九鼎调和各有门,谢安空俭真儿戏。
功高近代竟谁知,艺小似君犹不弃。
勿惜喑呜更一吹,与君共下难逢泪。
白话文翻译:
在平泉上,我曾经在东征的日子里为阳陶演唱觱篥。乌江的太守与会稽的侯,所作的三篇作品皆是英俊出众。桥山之地,殡葬之后,金印苍黄的南去也显得急促。龙楼冷落,夏口寒凉,从此风流人物变成了废物。人间至高的艺术难以找到主人,怀抱抱怨的心情如同失落的星星。邗沟的仆射在戎政的闲暇中,尝试渡过瓜洲,吐露伊水的郁闷。九月的西风带来秋草树,万喧沉寂中我登上高楼。左篁指引音律的呼啸,炀帝在淮王的忧愁中起坐。高远的哀鸣如同被压抑的气息,让我感到知己在时光的流转中。穿越空中,激荡远方无法阻止,仿佛向伊水的源头流去。伊水的林泉如今已不复存在,我因取遗编而回忆往事。武宗皇帝在位时,四海安宁而知道归属。扫除奸诈如同用扫帚,压制群豪如同穿鼻。九鼎调和各有其门,谢安的节俭不过是儿戏。功高的人在近代又有谁知道,艺术虽小似君却依然不弃。别吝惜那喑哑的乐声再吹一曲,与君共下难得的泪水。
注释:
- 觱篥:一种古代乐器,类似于今天的笛子,声音清脆悦耳。
- 乌江太守:指历史上著名的乌江太守,可能是在借用典故来暗示历史英杰。
- 九鼎:古代的象征性国之重器,代表权力与地位。
- 谢安:东晋时期的名士,以其节俭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5年-902年),字子真,号少阳,唐代诗人,晚唐诗人之一,擅长五言绝句,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他的风格以清新、含蓄、寓意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是在罗隐的晚年创作,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和艺术境遇的思考,揭示了人间至艺的稀缺与不易。
诗歌鉴赏:
《薛阳陶觱篥歌》是一首充满感慨的作品,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及阳陶和觱篥,象征着音乐与艺术的美好,却又与乌江太守和会稽侯的俊逸形成对比,显示出历史的变化与人物的兴衰。随着诗句的发展,作者描绘了龙楼的冷落与风流人物的消逝,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在诗中,罗隐通过“九鼎调和”与“功高近代”相对,揭示出历史的无情,功名利禄的追求往往难以长久。谢安的节俭被轻描淡写,但其中蕴含的却是对当世浮华的批判。最后的“勿惜喑呜更一吹”则是对艺术与情感的坚定,尽管世事无常,仍希望与知音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平泉上相东征日,曾为阳陶歌觱篥。”:描绘美好的时光与艺术,暗示对过去的怀念。
- “乌江太守会稽侯,相次三篇皆俊逸。”:历史人物的英俊与才华,反衬出当下的落寞。
- “龙楼冷落夏口寒,从此风流为废物。”:象征曾经的风华如今已成废物,表现人生无常。
- “人间至艺难得主,怀抱差池恨星律。”:表达对艺术境遇的无奈与对世事的怨恨。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比喻与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了诗句更强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历史的变迁、艺术的珍贵以及对知音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寄托。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平泉、乌江、会稽:代表历史与文化的地理坐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
- 九鼎:象征权力与地位,反映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
- 觱篥、阳陶:音乐与艺术的象征,表达了美好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薛阳陶觱篥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罗隐
- C) 杜甫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九鼎”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
- C) 美丽
- D) 智慧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怀念与无奈
- C) 愤怒
- D) 安宁
答案:
- B) 罗隐
- B) 权力
- B) 怀念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 白居易的《琵琶行》:关于音乐与人生的抒发。
诗词对比:
- 罗隐与李白在艺术表现上的比较,罗隐更注重内心感受,李白则多豪放激昂。
- 对比《薛阳陶觱篥歌》和《将进酒》,两者皆涉及历史与个人情感,但风格迥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罗隐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