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韦处士
作者: 许浑 〔唐代〕
南北断蓬飞,别多相见稀。
更伤今日酒,未换昔年衣。
旧友几人在,故乡何处归。
秦原向西路,云晚雪霏霏。
白话文翻译:
南北的蓬草随风飘散,分别之后再相见的机会少之又少。
更让人伤感的是今天的酒,竟然与往年时的衣服没有换过。
旧友还有几个在身边,故乡又将何处归去?
秦原的西路上,晚霞中飘着细雪,纷纷扬扬。
注释:
字词注释:
- “断蓬”:指随风飘散的蓬草,象征分别与漂泊。
- “相见稀”:相见的机会少,表达了友人之间的疏远。
- “更伤”:更加令人伤感。
- “昔年衣”:过去的衣服,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化。
- “旧友几人在”:询问旧友的存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故乡何处归”: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的迷惘。
- “秦原向西路”:秦原是指秦地的原野,向西的道路暗示向往与追寻。
- “云晚雪霏霏”:描绘冬天傍晚的景象,雪花纷飞,渲染出凄凉的气氛。
典故解析:
- “蓬草”:古诗中常用以象征离别与漂泊,传达对朋友的惋惜之情。
- “秦原”:古代地名,常用来象征故乡或归属,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唐代诗人,字子恺,号逢辰,生于今河南,因其诗风清新雅致,尤擅长描写山水与人情,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许浑与友人韦处士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疏离感。
诗歌鉴赏:
《别韦处士》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许浑通过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传达了对友人离别的哀伤和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南北断蓬飞”,用蓬草随风飘散的意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情形,既表现了物理上的分离,也隐喻了心灵上的孤独。接下来的“别多相见稀”,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渐行渐远。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更伤今日酒,未换昔年衣”来传达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惋惜,酒是交友的媒介,而衣则象征着岁月的流逝。此句的转折使得情感愈加复杂,既有对当下的无奈,又有对昔日的追忆。
“旧友几人在,故乡何处归”则是对友人的牵挂与对故乡归属感的探寻,表现了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愫。最后一句“秦原向西路,云晚雪霏霏”,通过描绘晚霞与飞雪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孤独与思乡情绪的交织。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北断蓬飞”:南北的蓬草随风而散,象征着远离与漂泊。
- “别多相见稀”:离别后重逢的机会甚少,暗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
- “更伤今日酒,未换昔年衣”:今天的酒让人更加感伤,因未能更换往年的衣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 “旧友几人在”:询问旧友的在与不在,表达对友情的珍惜与怀念。
- “故乡何处归”:对故乡的迷惘,表现出游子心中的失落与思念。
- “秦原向西路”:描写向西的道路,象征着追寻与回归的希望。
- “云晚雪霏霏”:描绘晚霞中飘雪的景象,渲染出凄凉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断蓬”比喻离散的人生,传达孤独感。
- 对仗:例如“旧友几人在”与“故乡何处归”,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如“云晚雪霏霏”通过自然景象隐喻心境,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离别、怀念和思乡的主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传达了游子心中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蓬草:象征离别与漂泊,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疏远。
- 酒:友情的象征,但同时也引发了对过去的回忆与伤感。
- 衣: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 故乡:代表归属感与思念,承载着游子的情感寄托。
- 晚霞与雪: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渲染出离愁别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北断蓬飞”主要象征什么?
a) 友情的坚固
b) 离别与漂泊
c) 自然的美丽 -
诗中“更伤今日酒,未换昔年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和伤感
c) 对现在生活的满足 -
“旧友几人在,故乡何处归”中,诗人对故乡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眷恋与思念
c) 渴望离开
答案:
- b) 离别与漂泊
- b) 对过去的怀念和伤感
- b) 眷恋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但情感更为豪放,具有一种洒脱的气质。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在思念中更显沉重,强调了对亲人的牵挂与忧虑。
- 两首诗虽都表现了离别的情感,但在风格与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反映了不同诗人的个性与创作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赏析》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