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寒食》

时间: 2025-01-10 22:09:00

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

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

泣路同杨子,烧山忆介推。

清明明日是,甘负故园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途中寒食
作者: 许浑 〔唐代〕

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
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
泣路同杨子,烧山忆介推。
清明明日是,甘负故园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寒食节期间的凄凉景象,处处都传来哭声,行人和马都走得缓慢。店铺里无人点火,村子里正适合砍桑树。路上悲泣的声音与杨子(杨意)相伴,烧山时又想起了介推。明天就是清明节,真让人感到愧疚,辜负了回故乡的约定。


注释

  • 寒食:寒食节,指的是清明节前的一天,古代习俗为这一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 杨子:指杨意,古代诗人,常用作抒发思念之情。
  • 介推:介子推,春秋时期的忠臣,因忠于主君而自焚隐匿,后人以此纪念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浑,唐代诗人,字子云,号逸人,擅长写咏怀和抒情诗,作品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寒食节,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却因节日的悲伤气氛而显得格外孤独,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亲友的追忆。


诗歌鉴赏

《途中寒食》是一首通过描写寒食节期间的人间冷暖、情感悲凉的诗作。诗中开头便以“处处哭声悲”引入,渲染了节日里的悲伤气氛,仿佛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哭泣的声响,行人和马的轻慢步伐似乎象征着节日的沉重与无奈。接着,诗人描写了店铺的冷清与村庄的温暖,这种对比使得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店铺无火日,村子里却正是砍桑树的时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生活的思考。

“泣路同杨子,烧山忆介推”两句,将思念与怀旧的情感推向高潮,杨子与介推都是历史人物,承载着忠诚与牺牲的精神,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故人的怀念与敬仰。最后两句提到“清明明日是,甘负故园期”,更是将思乡之情升华到对故土的愧疚与惋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寒食节的哀伤与对亲友的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处处哭声悲:四处传来的哭声让人感到悲凉,暗示着节日的哀伤气氛。
  2. 行人马亦迟:行人和马都显得缓慢,反映了悲伤的情绪影响了人们的行进。
  3. 店闲无火日:店铺里没有点火做饭,说明寒食节的习俗,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4. 村暖斫桑时:此时村庄里正适合砍桑树,暗示着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日常。
  5. 泣路同杨子:路上悲泣的声音与杨意相伴,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6. 烧山忆介推:提到介子推,表达对忠臣的怀念与敬仰。
  7. 清明明日是:明天就是清明节,暗示着即将到来的祭祀。
  8. 甘负故园期:感到愧疚,未能在节日回到故乡,表达思乡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店铺的冷清与村子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增加了诗作的深度和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逝去亲友的怀念,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哭声:象征着悲伤和失去。
  • 行人:代表着孤独的旅者,承载着思乡的情感。
  • 桑树:象征着生活的日常和春天的生机。
  • 杨子、介推:历史人物,象征着忠诚与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途中寒食》描绘的是哪个节日的情景?
    A. 中秋节
    B. 清明节
    C. 寒食节
    D. 端午节

  2. 诗中的“泣路同杨子”中“杨子”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介子推
    B. 杨意
    C. 李白
    D. 杜甫

  3.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如何?
    A. 无所谓
    B. 愧疚和怀念
    C. 轻视
    D. 快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寒食夜》,同样描写寒食节的情景,情感真挚。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思考,与许浑的思乡情感相呼应。

诗词对比

  • 许浑的《途中寒食》与白居易的《寒食夜》,两者都描写寒食节的习俗与情感,但许浑更注重个人的思念与怀旧,而白居易则多了一份对社会的忧虑与对时局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