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笔驿》

时间: 2025-04-27 01:57:25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白话文翻译:

抛下南阳的忧虑,北征东讨尽行军的方案。 时运来时天地都齐心协力,运气去时英雄也不能自我控制。 千里山河在我眼中如同孩童,两朝的冠剑让我对谯周心怀怨恨。 唯有岩下那涓涓流水,依然年年流淌在驿站旁。

注释:

  • 抛掷:放弃,抛下。
  • 南阳:古地名,指南阳地区。
  • 主忧:指主要的忧虑。
  • 良筹:良好的计策或方案。
  • 时来天地皆同力:时运来临时,天地都齐心协力。
  • 运去:运气的消逝。
  • 千里山河:遥远的山河。
  • 孺子:孩童,轻视之意。
  • 两朝:指两个朝代。
  • 冠剑:指官职和武器,象征荣耀。
  • 谯周:历史人物,寓意对权臣的不满。
  • 多情水:指感情丰富的水,象征深情。
  • 傍驿流:在驿站旁边流淌。

典故解析:

  • 谯周:谯周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因其深得权臣之宠而被后来的文人所诟病。诗中提到谯周,表达了对权臣的反感和对历史变迁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10年),字梦阮,号元白,晚唐著名诗人,曾任官职,作品以诗歌见长。他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抒情,常常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及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筹笔驿》创作于唐代末年,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之际,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时局的无奈和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筹笔驿》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开篇便抛出了南阳的忧虑,表现出对国家、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接着以“北征东讨”展现了他对时局的关注,良好的计策似乎无济于事,进一步反映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英雄命运的感慨。“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一句,直指命运之无常,英雄在历史洪流面前往往无能为力。通过“千里山河轻孺子”,诗人将广阔的山河比作孩童,显示出国家的脆弱和个人的渺小。最后,唯余的“多情水”流淌在驿站旁,象征着诗人对往昔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渴望,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温柔的情感。整首诗在悲壮中透出淡淡的忧伤,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命运的思考和对往事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抛掷南阳为主忧:诗人将南阳的忧虑抛弃,象征着对现实的逃避。
  2. 北征东讨尽良筹:指向北方和东方的征战,虽有良策却难以实施。
  3. 时来天地皆同力:在好运来临时,宇宙万物皆助力。
  4. 运去英雄不自由:运势一旦离去,英雄也难以自控。
  5. 千里山河轻孺子:遥远的山河在眼中如同小孩,表达对国家的轻视和无奈。
  6. 两朝冠剑恨谯周:对两个朝代的羡慕与对权臣谯周的怨恨。
  7. 唯余岩下多情水:岩下的流水象征着持久的情感。
  8. 犹解年年傍驿流:每年还在驿站旁流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河比作孺子,暗示国家的脆弱。
  • 对仗:诗中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多情水被赋予情感,展现出诗人的情感寄托。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英雄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无能为力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阳:象征着忧虑和历史的沉重。
  • 山河:代表国家的广阔与脆弱。
  • 多情水:象征着不变的情感和岁月的流逝。
  • 驿流:象征着时光和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阳”象征着什么?

    • A. 忧虑
    • B. 荣耀
    • C. 战争
  2. “时来天地皆同力”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运气的无常
    • B. 人际关系
    • C. 自然景观
  3. “多情水”流淌的意义是什么?

    • A. 生命的无常
    • B. 记忆的延续
    • C. 战争的残酷

答案:

  1. A. 忧虑
  2. A. 运气的无常
  3. B. 记忆的延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筹笔驿》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但王维的笔调更为抒情,而罗隐则更倾向于历史的沉重与无奈。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唐代诗人罗隐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