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

时间: 2025-01-10 22:22:45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意思解释

塞下

作者: 许浑 〔唐代〕

原文展示: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白话文翻译:

在夜晚的桑干河北边打仗,秦国的士兵一半还没有归来。今天早上收到了家乡的信,却还是得把征战的衣物寄回去。

注释:

  • 夜战: 夜间作战,体现出战争的艰苦和紧张。
  • 桑干: 桑干河,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是古代战争的重要地理标志。
  • 秦兵: 指秦国的士兵,暗示了历史上秦国的强大与对外征战。
  • 乡信: 家乡的书信,传递了思乡之情。
  • 征衣: 征战的衣物,象征着士兵的身份和责任。

典故解析:

  • 桑干河: 作为战争的背景,这条河流在历史上与多次战争相关,反映了唐代边疆的紧张局势。
  • 秦兵: 秦国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以强大的军队著称,提及秦兵,可以引发读者对历史的联想。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许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飘逸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以及人们的情感。
  •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战争时期,反映了士兵在战斗中所面临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战斗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士在战争中的心境。开头以“夜战”引入,给人以紧张和压迫感,显示出战争的残酷;而“秦兵半不归”则暗示了战斗的激烈和士兵的归属感缺失。接下来提到“乡信”,在战火纷飞中,家乡的信件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给予士兵心理上的慰藉与思念。诗的最后一句“犹自寄征衣”则将思乡与责任结合,表现了战士对家乡的眷恋以及身为战士的使命感。整首诗情感深沉,层次分明,既有个人的情绪,又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背景。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夜战桑干北: 描述了战士在桑干河北的夜间战斗,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 秦兵半不归: 传达了战争的惨烈,士兵的归属感和生存状态。
    • 朝来有乡信: 早晨收到家乡的信,体现出思乡之情。
    • 犹自寄征衣: 尽管收到信件,战士依然要承担战斗的责任。
  • 修辞手法:

    • 对仗: “夜战”和“朝来”形成了时间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 “乡信”与“征衣”的对比,突显了士兵的内心矛盾与责任感。
  • 主题思想: 诗歌体现了士兵在战争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对家国责任的承担,是对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桑干河: 象征着战斗的地点,也反映了历史的深厚。
  • 乡信: 代表着温暖的思念与对家乡的眷恋。
  • 征衣: 象征着士兵的身份和对国家的忠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桑干”是指: A. 一条河流
    B. 一个城市
    C. 一个山脉
    D. 一个湖泊

  2. “秦兵半不归”中的“半”指的是: A. 一半的士兵
    B. 所有人
    C. 没有人
    D. 两倍的士兵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高兴
    B. 忧伤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家乡的忧虑。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传达出壮志未酬的情怀。
  • 诗词对比:

    • 比较许浑的《塞下》和李白的《夜泊牛津》:两者都涉及思乡情,但许浑更强调战士的责任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