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
时间: 2025-01-26 00:11: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
作者: 罗隐 〔唐代〕
远山高树思悠哉,
重倚危楼尽一杯。
谢守已随徵诏入,
鲁儒犹逐断蓬来。
地寒谩忆移暄手,
时急方须济世才。
宣室夜阑如有问,
可能全望未然灰。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山和高大的树让我思绪悠然,
我倚靠着高楼,喝下这一杯酒。
谢守已经随征召入朝,
鲁儒却仍然追逐着断蓬而来。
天气寒冷,空自怀念着温暖的手,
时势紧迫,正需要能济世的人才。
夜深人静在宣室,如果有人问起,
恐怕只会无奈地望着未能实现的理想。
注释:
字词注释:
- 悠哉: 悠然自得的样子。
- 危楼: 高耸不稳的楼阁。
- 谢守: 指谢安,东晋名士,此处指代已入朝的官员。
- 鲁儒: 指鲁国的儒生,泛指读书人。
- 断蓬: 比喻无根的浮萍,形容漂泊无依。
- 移暄手: 指温暖的手,象征温情与关怀。
- 济世才: 能够帮助和拯救世界的人才。
- 宣室: 指古代的一个房间,可能是诗人用来寄情的地方。
典故解析:
- 谢守: 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常被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
- 鲁儒: 这里 implicates 了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约833年-约909年),字允升,号青丘,晚唐诗人,生于福建,因其才华而广受赞誉。他的诗作多以清新、婉约、含蓄见长,善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罗隐被征召入朝后的心情反映,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与对人才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和旧友的怀念。
诗歌鉴赏:
罗隐的《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以清新脱俗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一个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思考。诗的开头以“远山高树思悠哉”引入,远山与高树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悠然与远思。接着,诗人倚楼饮酒,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但背后却隐含着对世事的深刻反思。
第二联提到“谢守已随徵诏入”,让人感受到时代变迁和人才被重用的呼声,而“鲁儒犹逐断蓬来”则暗示了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漂泊。诗中的“地寒谩忆移暄手”,令人感受到对温暖和关怀的渴望,恰似对故乡温情的眷恋。
最后两句以“宣室夜阑如有问,可能全望未然灰”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仿佛在说即便有人问起,自己的理想也只不过是一场空。这样的结尾富有哲思,令人深思。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展现出一个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情感细腻而又充满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山高树思悠哉: 远处的山和高大的树让我心中产生了悠远的思绪。
- 重倚危楼尽一杯: 我依靠在高楼上,喝下这一杯酒。
- 谢守已随徵诏入: 谢安已经随征召入朝,体现了对时代的关注。
- 鲁儒犹逐断蓬来: 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追求与漂泊。
- 地寒谩忆移暄手: 天气寒冷,却空自怀念温暖的手。
- 时急方须济世才: 现实急迫,需要有能力的杰出人才。
- 宣室夜阑如有问: 深夜在宣室,若有人问起。
- 可能全望未然灰: 可能只能无奈地望着未能实现的理想。
修辞手法:
- 对仗: 例如“远山高树”与“重倚危楼”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 “断蓬”比喻漂泊无依的状态,增强了诗意。
- 象征: “移暄手”象征着人情温暖,触动人心。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表达了对人才和现实的深切思考。诗中透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传达出对未来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山: 象征着理想的远大与追求。
- 高树: 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成长。
- 危楼: 象征着人生的不稳定与浮沉。
- 温暖的手: 象征着关怀与人情。
- 断蓬: 象征着无根的漂泊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谢守”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谢安
C. 杜甫
D. 王维 -
诗中“鲁儒”的象征意指:
A. 成功的士人
B. 漂泊无依的读书人
C. 政治权臣
D. 乡土文化 -
诗的结尾“可能全望未然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人生的满足
D. 对友人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表达了人生的苦涩与对理想的追求。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罗隐的《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理想的思考与现实的反思,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无奈,后者则更加强调人生的苦涩与无常。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历代诗人简明大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