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二 人日》
时间: 2025-02-04 16:16: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二 人日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七叶蓂开,正綵胜迎欢时节。都只愿年年无恙,胜如畴昔。却忆称觞常不御,高堂翻怕逢人日。道待亡难当世间人,添忧恤。倏忽里,音容寂。人一去,谁依膝。便占晴占雨,任他凶吉。捧得宜春煎饼在,行行欲奉高堂食。猛思量顾我已无人,呼天泣。
白话文翻译:
七叶蓂花开了,正是五彩斑斓、欢庆的时节。我只希望年年都能安好,胜过往年。然而却常常回想起过去的欢聚,想喝酒时却无法自制。高堂之上,反而害怕逢人日。面对逝者,我难以承受世间的苦痛,忧愁更添。转眼间,音容已然寂静。人一离去,谁能依偎在我身旁?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命运的凶吉我也无从选择。手中捧着宜春的煎饼,想要送到高堂上享用,然而猛然回首,发现已无人陪伴,唯有呼天悲泣。
注释:
字词注释:
- 七叶蓂:一种植物,花开时节象征春天和希望。
- 彩胜:色彩斑斓、盛大的庆典。
- 称觞:举杯庆祝。
- 高堂:高大的厅堂,象征家庭和温暖的团聚。
- 亡难: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和难以承受的悲伤。
- 音容寂:音容指的是人的声音和容貌,寂指寂静,暗示对逝者的怀念。
典故解析:
- 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人们在这一天庆祝生辰,传统上有“人日”之说,意在庆祝人类生存与团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是明代著名的女词人,其作品以感情细腻、情景交融见长。她的诗词多描写生活中的忧伤与欢乐,展现了独特的女性视角。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乙巳年(公元1645年),正值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交织,诗人通过对人日的怀念,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亲友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二 人日》是一首充满哀伤和怀旧情感的诗作。诗中,董以宁通过对“人日”这一传统节日的描写,勾起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起初,诗人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季,七叶蓂的花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欢庆的气氛迅速被忧伤所取代,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亲人离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诗中反复提到的“无恙”、“忧恤”,不仅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也透露出对现状的无奈与痛苦。特别是“人一去,谁依膝”一句,深刻展现了孤独感与失落感,诗人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沉的情感。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春天的生机到人间的孤寂,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七叶蓂开,正綵胜迎欢时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正是欢庆的好时光。
- 都只愿年年无恙,胜如畴昔:我只希望每年都能安好,胜过往年。
- 却忆称觞常不御:然而,常常回忆起当年举杯欢庆的情景。
- 高堂翻怕逢人日:如今在高堂之上,反而害怕人日的到来。
- 道待亡难当世间人,添忧恤:面对逝去的亲人,难以承受世间的痛苦,忧愁更添。
- 倏忽里,音容寂:转眼间,亲人的音容已然消逝。
- 人一去,谁依膝:人一旦离去,谁能再依偎在我身旁?
- 便占晴占雨,任他凶吉: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命运的凶吉我也无能为力。
- 捧得宜春煎饼在,行行欲奉高堂食:手中捧着宜春的煎饼,想要送到高堂上享用。
- 猛思量顾我已无人,呼天泣:猛然回首,发现已无人陪伴,唯有呼天悲泣。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的生机与逝去的亲人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时间和命运拟人化,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排比:多次使用“无恙”、“忧恤”,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日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反映了人们在欢庆时刻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悲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七叶蓂:象征春天与希望。
- 高堂:象征家庭与团聚。
- 煎饼:象征生活中的小确幸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人日”是指哪一天?
- A. 正月初一
- B. 正月初七
- C. 正月十五
- D. 正月初二
-
“倏忽里,音容寂”中的“音容”指的是什么?
- A. 声音和容貌
- B. 心情和情感
- C. 诗歌和文学
- D. 生活和工作
-
诗中的“七叶蓂开”象征着什么?
- A. 生机与希望
- B. 伤痛与离别
- C. 家庭与团聚
-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B 2.A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林黛玉的《葬花吟》,同样表达了对逝去的感慨。
- 李清照的作品:如《如梦令》,常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个人的孤独和怀念。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其情感更为直接。
- 杜甫的《春望》:在描写春天的同时,融入了对国家、家庭的关切,情感的层次更为丰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背景与分析。
- 《明代诗词选》:收录董以宁及其他明代诗人的作品,帮助深入理解明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