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秋日》

时间: 2025-04-28 04:35:03

草满池塘霜送梅,林疏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风叶断,愁心低逐雁声来。

流午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满池塘霜送梅,林疏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风叶断,愁心低逐雁声来。
流午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白话文翻译:

草丛满布在池塘,霜降后梅花送来清香,树林稀疏,野色映衬着楼台。
天空中,故国的越地云彩渐渐消散,潮水涌来,孤城在月光下回旋。
我的梦在冷风中随着落叶而断,忧愁的心情低沉地追随鸿雁的叫声而来。
时光流逝,又恰逢重阳节,黄花在此时正开得正好。

注释:

  • 草满池塘:池塘边长满了草,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 霜送梅:指秋天的霜降带来了梅花的香气,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 林疏野色:树林稀疏,野外的颜色和景象近在眼前。
  • 故越:指的是古越国,沈括身为宋代人,怀念故国的情感。
  • 潮上孤城:潮水涌来,孤独的城市在潮水中显得更加孤立。
  • 客梦冷随风叶断:客居他乡,梦境在寒风中随落叶而断,表现了游子的孤独与失落。
  • 愁心低逐雁声来:忧愁的心情像随风而来的鸿雁声一样低沉。
  • 重九:指的是重阳节,象征着长寿和对老年的尊重。
  • 黄花是处开:在这个时节,菊花开得正好,象征着生命的韧性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存中,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其在科学、技术、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尤其在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创作背景:

沈括的《秀州秋日》写于他晚年时期,反映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

《秀州秋日》以其清新的景象和深邃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全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池塘、霜降的梅花、孤城的月色等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感慨。诗中以“草满池塘霜送梅”开篇,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又清冷的秋日画卷,既有自然之美,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客梦冷随风叶断,愁心低逐雁声来”则将这种孤独情绪进一步深化,诗人将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描绘出游子在异乡的无奈与思念。鸿雁声声传来,仿佛在诉说着他对故乡的眷恋。最后两句提到重阳节和黄花,既是对生命的庆祝,也是对过去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整首诗在意境上浑然一体,情感上深沉细腻,展现了沈括卓越的诗歌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满池塘霜送梅:描绘秋日美景,草丛与霜降梅花交相辉映。
  2. 林疏野色近楼台:树林稀疏,野外的景色近在眼前,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3. 天围故越侵云尽:对故国的思念,天空中故国的云彩逐渐消散。
  4. 潮上孤城带月回:潮水上涌,孤城在月光下显得更为孤独。
  5. 客梦冷随风叶断:游子在异乡的梦境被寒风和落叶所打断,表达了孤独无奈。
  6. 愁心低逐雁声来:愁苦的心情伴随鸿雁的啼鸣,渗透出浓浓的思乡情。
  7. 流午又喜经重九:时光流逝,重阳节的到来带来一丝喜悦。
  8. 可意黄花是处开:黄花在重阳节时盛开,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客梦比作随风而来的落叶,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孤城与月光相结合,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韧性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智慧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繁茂与自然的宁静。
  • :代表严寒,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更迭。
  • :象征坚韧与希望,常与清雅的情感相联系。
  • 孤城:象征孤独与思念,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雁声:象征游子的思乡情,表达对故乡的牵挂。
  • 黄花: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节日的庆祝,传达出对生命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重九”节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2. 诗中“草满池塘霜送梅”所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思乡与孤独
    C. 愤怒

答案:

  1. B. 重阳节
  2. C. 秋季
  3. B. 思乡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怀古》:同样表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情与壮阔的景象。
  • 《春望》:杜甫则更加强调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沈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