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时间: 2025-01-11 14:25:17

卓午从他火繖张,先生别有睡为乡。

竹床多遍两头冷,瓦枕翻来四面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作者: 杨万里

卓午从他火繖张,
先生别有睡为乡。
竹床多遍两头冷,
瓦枕翻来四面凉。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炎热的中午,火把的光亮透过窗帘洒入,
老师却在一旁酣然入梦,仿佛回到了故乡。
竹床两头都显得冷清,
瓦枕翻来翻去,四面都觉得凉意袭来。

注释

  • 卓午:指中午,通常指的是太阳高挂的时光。
  • 火繖:古代遮阳的工具,类似于今天的帘子,起到遮挡阳光的作用。
  • 先生: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或可以理解为高人、老师。
  • 竹床:用竹子制成的床,清爽透气。
  • 瓦枕:用瓦制成的枕头,通常感觉较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闻名。其作品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初秋,正值气候转凉之际,诗人借助竹床与瓦枕的细节描写,传达出秋天带来的清冷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俳体,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却富有深意。作者通过描写中午的场景,深刻地表达了个人的情感。诗的开头对“火繖”的描写,既是对光线的刻画,也暗示了夏日的余温,而随之而来的“先生别有睡为乡”则引发了读者对故乡的思索。此处的“乡”字,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仿佛在梦中又回到了那熟悉的地方。

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具体的物象描写,反映出初秋的凉意,竹床和瓦枕都暗含了生活的清苦与孤寂。特别是“翻来翻去”的动作,显现出一种无奈与对凉意的敏感,似乎对生活的琐碎感到无能为力,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初秋的气候特点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卓午从他火繖张:描写午时阳光透过窗帘洒入,营造出一个热烈的环境。
  2. 先生别有睡为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借助睡梦中的乡村意象。
  3. 竹床多遍两头冷:竹床的冷意反映出初秋的气候,传达出一种清凉感。
  4. 瓦枕翻来四面凉:瓦枕的翻动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烦躁与无奈,四周的凉意加深了孤独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火繖”比作光明的象征,反映出环境的对比。
  • 对仗:前后两句的结构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初秋的自然环境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境遇的感慨,体现了孤独与清凉的情感交织。

意象分析

  • 火繖:象征光明与温暖,暗示夏日的余温。
  • 竹床:象征清新与舒适,反映出诗人的生活状态。
  • 瓦枕:象征凉意与孤寂,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思考与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万里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火繖”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遮阳的工具
    C. 一种植物
    D. 一种食物

  3. 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失落
    C. 思乡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生活细节,后者则以情感直白且豪放的方式,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