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辛著作兴化园池诗 其一》
时间: 2025-01-24 05:31: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能文骑省幸邻船,多病中散自萧然。
桥鸟啼深竹里,晴渚梦绕杨花边。
难分桃杏春满目,不断水月波如烟。
须移居速相就,已有的的新生莲。
白话文翻译:
我能写文章,骑着马在省城游历,恰好遇到了邻船的朋友。在多病的日子里,我独自感到萧条。桥上的鸟儿在深竹林中啼叫,阳光明媚的沙滩上,梦中围绕着杨花的身影。桃花与杏花交错,春色满目;水面与月影交融,波光如烟。希望能快点搬到这里来,那里已经有了新生的莲花。
注释:
- 能文:能写文章,指作者的文才。
- 骑省:骑马出行,省指省城。
- 萧然:形容心境孤寂或萧条。
- 桥鸟:指在桥上栖息的鸟,象征自然的宁静。
- 杨花:指杨树的花,常在春季随风飘落。
- 桃杏:桃花和杏花,象征春天的美景。
- 水月:水中的月影,用以描绘自然之美。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享受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汴京人,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尤其以《梦溪笔谈》而闻名。沈括的诗词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沈括晚年,正值他身体多病之际,借游兴化园池之机,表达对自然及生活的感怀。诗中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沈括的《次韵辛著作兴化园池诗 其一》是一首表现自然美与人生感悟的诗作。诗的开头,沈括以“能文骑省幸邻船”引入,既展示了他的文才,也暗示了他与友人的相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然而,紧接着的“多病中散自萧然”则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描写自然景色时,诗中提到的“桥鸟啼深竹里”,生动描绘了竹林中的宁静与鸟鸣,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而“晴渚梦绕杨花边”则让人想象到在阳光明媚的沙滩上,杨花随风飘扬的美丽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诗的后半部分,沈括用“难分桃杏春满目,不断水月波如烟”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和对美景的沉醉。最后一句“须移居速相就,已有的的新生莲”则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暗示他希望能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沈括对人生、自然的感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能文骑省幸邻船:表达了作者的文才与出行的幸运,暗示他对友谊的珍视。
- 多病中散自萧然:反映出作者在疾病中的孤独感,情绪低落。
- 桥鸟啼深竹里:通过鸟鸣描绘出自然的安静和生机。
- 晴渚梦绕杨花边:阳光下的沙滩与杨花交织,营造出美丽的春日景象。
- 难分桃杏春满目:桃花与杏花交错,象征着春天的繁荣。
- 不断水月波如烟:水中月影与波光交融,描绘出一种流动的美感。
- 须移居速相就:表达了对搬迁到美好环境的迫切愿望。
- 已有的的新生莲:象征着生活的新生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水月波如烟,将水面与月影比作烟雾,营造出朦胧的意境。
- 拟人:桥鸟啼,赋予鸟类以人的情感,使自然更加生动。
- 对仗:如“桃杏春满目,不断水月波如烟”,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在面对疾病与孤独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声音。
- 竹:象征坚韧与清雅。
- 杨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 桃杏:象征春天的繁荣与希望。
- 水月:象征宁静与内心的柔和。
- 莲:象征新生与希望,尤其在污泥中生长,更显其高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桥鸟”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寂静
B. 喧闹
C. 忧伤
D. 喜悦 -
“水月波如烟”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提到的“新生莲”象征着什么?
A. 旧事物
B. 生活的希望
C. 病痛
D. 失败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沈括《次韵辛著作兴化园池诗 其一》 vs 李白《月下独酌》: 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沈括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而李白则表现了孤独与对饮酒的寄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沈括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