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别词 其三》

时间: 2025-02-04 17:04:03

大姑与小姑,认郎已如故。

若道梦随郎,侬亦曾知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姑与小姑,认郎已如故。
若道梦随郎,侬亦曾知路。

白话文翻译:

大姑和小姑,已经像熟人一样认得你了。
如果说梦中与你相随,我也曾经知道那条路。

注释:

  • 大姑:指丈夫的姐姐或妻子的姑姑,也可泛指年长的女性亲属。
  • 小姑:指丈夫的妹妹或妻子的姑姑,通常是年幼于自己的女性亲属。
  • 认郎已如故:意为已经和你(郎)相识得很熟悉。
  • 若道:如果说。
  • 梦随郎:在梦中跟随你。
  • 侬亦曾知路:我也曾经知道那条路,侬为“我”的意思。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特别明确的典故,但“梦”作为一种感情的寄托在古诗中常常出现,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与牵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乔,明代诗人,字景华,号玉田,世称“张玉田”,其诗风清新婉约,擅长抒情,尤其在离别与思念方面的表现尤为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怅别词 其三》写于离别之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离别后生活的无奈。诗中提到的“大姑”和“小姑”可能是指与自己有着密切情感联系的亲属,情感的细腻与真实贯穿全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开头两句用“大姑”和“小姑”两位亲属的视角,表现出一种亲密感,表明离别者的情感已经被亲属认知,传递出一种温暖与理解。接下来的“若道梦随郎”,则转向一种更为个人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对远方人的深切思念。尽管身处现实的离别之中,但心灵的寄托却让他们在梦中相聚,展现了人们在离别时常常寄托情感于梦境中的普遍心理。整首诗在对比现实与梦境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与期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大姑与小姑,认郎已如故。”:开篇即点出与郎的关系,强调亲属的认同感。
    • “若道梦随郎,侬亦曾知路。”:转而引入梦的意象,表达即使在现实中分离,心灵依然和对方相连。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的“大姑与小姑”与“认郎已如故”形成了对仗的效果,突出了亲属关系的紧密。
    • 意象:梦作为意象,象征着思念与希望,连接了现实与理想。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亲情与思念展开,表现了人在离别时对亲人的依依不舍与对未来重聚的期盼。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思念与希望,在离别的情境下,梦中相聚成为心灵的寄托。
  • 大姑、小姑:代表亲情的纽带,通过亲属的视角强化了情感的真实与深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大姑”和“小姑”代表谁?
    • A. 朋友
    • B. 亲属
    • C. 陌生人
    • D. 同事
  2. “若道梦随郎”中的“梦”主要象征什么?
    • A. 幸福
    • B. 现实
    • C. 思念
    • D. 未来

答案

  1. B. 亲属
  2. C.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张乔与杜甫在离别时的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也通过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展现出古人对亲情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