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望归(时避难在越中)》

时间: 2025-05-03 00:37:55

满眼云水色,月明楼上人。

旅愁春入越,乡梦夜归秦。

道路通荒服,田园隔虏尘。

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楼望归(时避难在越中)

满眼云水色,月明楼上人。
旅愁春入越,乡梦夜归秦。
道路通荒服,田园隔虏尘。
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

白话文翻译:

我眼前尽是云水的景色,月光照耀着楼上的人。
旅途的愁苦在春天里涌入越地,乡愁的梦在夜晚回归秦地。
通往故乡的道路被荒芜的衣物遮挡,田园却被敌人的尘埃隔断。
在辽阔的海畔,已经避难十年于黄巾之乱。

注释:

  • 满眼云水色:眼前尽是山水景色。
  • 月明楼上人: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楼上的人。
  • 旅愁:旅途的忧愁、思乡之情。
  • 春入越:春天到达越地,这里指南方地区。
  • 乡梦:家乡的梦。
  • 夜归秦:夜晚梦到故乡秦地。
  • 道路通荒服:通往故乡的道路因战乱而荒芜。
  • 田园隔虏尘:田园生活被敌人的尘埃隔绝。
  • 悠悠沧海畔:在辽阔的海边。
  • 十载避黄巾:十年来避难于黄巾之乱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著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内容上关注民生,风格上则有清新自然的特点。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避难期间,背景是唐朝末年黄巾起义的乱世,诗人身在异乡,思乡之情愈发浓厚。诗中表现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以及对战乱的无奈与忧愁。

诗歌鉴赏:

《江楼望归》是一首抒情诗,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乱的感慨。诗的开头描绘了满眼的云水色,给人一种宁静而又遥远的感觉,似乎在描绘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象,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深沉的旅愁。白居易通过“月明楼上人”的描写,突出一种孤独的感受,这种孤独感在夜晚的月光下显得尤为强烈。

诗中提到“乡梦夜归秦”,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虽然身在越地,但心中始终挂念着秦地的家乡。接下来的“道路通荒服”和“田园隔虏尘”,则是对现实的无奈描绘,战乱使得道路荒凉,田园被尘埃覆盖,展现了动乱带来的破坏与无情。

最后两句“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十年的避难生活让白居易深感无奈与悲凉,沧海的辽阔与时间的漫长,映衬出他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乱世的愤懑,反映了历史变迁给人的伤痛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满眼云水色:眼前的景色如云水般美丽,暗示了宁静的环境。
  2. 月明楼上人:月光明亮,楼上的人显得孤独,暗示诗人的心情。
  3. 旅愁春入越:春天的到来并不能缓解旅途的忧愁。
  4. 乡梦夜归秦:夜晚梦回故乡,表达了强烈的思乡情感。
  5. 道路通荒服:描绘了战乱对交通的影响,显示出动乱的破坏性。
  6. 田园隔虏尘:田园生活被战争的尘埃隔绝,显示了生活的困境。
  7. 悠悠沧海畔:在辽阔的海边,体现了时间的漫长。
  8. 十载避黄巾:十年的避难,强调了作者的无奈与苦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满眼云水色”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美。
  • 拟人:将情感化入自然景物,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对比,表现了在动乱时期人们的孤独与无助,深刻揭示了战争带来的苦痛与思乡之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水:象征自然的美与宁静,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
  • 月光:象征思念和孤独,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旅愁: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不安。
  • 田园:代表故乡的安宁与美好。
  • 沧海: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乡梦夜归秦”中的“秦”指的是哪个地区? A. 现在的西安
    B. 现在的南京
    C. 现在的杭州
    D. 现在的北京

  2. 白居易在诗中描述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愤怒
    C. 思乡与忧愁
    D. 平静

  3. “悠悠沧海畔”的“沧海”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C. 美好的回忆
    D. 家乡的宁静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上更为浓烈。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思乡情,意象更加直接与简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