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舒乡
作者: 曹邺 〔唐代〕
功名若及鸱夷子,必拟将舟泛洞庭。
柳色湖光好相待,我心非醉亦非醒。
白话文翻译
如果我能获得像鸱夷子那样的功名,我一定会想要乘船游览洞庭湖。
湖边的柳树和湖水的景色如此美好,我的心情却不是醉酒,也不是清醒。
注释
字词注释:
- 鸱夷子:指的是西汉的名将,象征着高远的功名与理想。
- 拟:打算、想要。
- 泛:漂浮、游荡。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著名的湖泊之一。
- 柳色湖光:描述了柳树的绿色和湖水的光泽。
- 非醉亦非醒:形容一种恍惚的状态,既不清醒也不完全醉倒。
典故解析:
鸱夷子在古代文人中常被用来象征成就与理想,诗中提及其名,表明作者对功名的渴望与追求。同时,洞庭湖作为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常被文人墨客吟咏,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邺,唐代诗人,少有名气,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带有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作者在舒乡的游历中,正值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思考。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感受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功名的渴望与现实的困惑。
诗歌鉴赏
《题舒乡》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对功名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思考。首句通过对“鸱夷子”的提及,传达出一种对伟大理想的向往,暗示了作者希望获得像鸱夷子那样的成就。然而,随后的句子则转向了现实的反思,作者虽然想要泛舟洞庭湖,享受自然之美,却又陷入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柳色湖光”描绘了湖边春日的美丽景象,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而“我心非醉亦非醒”则表达了一种模糊的心理状态,既不全然陶醉于自然之美,也不完全清醒于功名的追求,反映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这种内心的挣扎使得诗歌更具深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功名若及鸱夷子:表达了作者对成功的渴望,设想如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
- 必拟将舟泛洞庭:想象自己乘船游览洞庭湖,以此作为理想生活的象征。
- 柳色湖光好相待:赞美自然美景的同时,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享受。
- 我心非醉亦非醒:揭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又有对现实的不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功名比作鸱夷子,传达理想的崇高。
- 对仗:如“柳色湖光”与“非醉亦非醒”,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把湖光与柳色拟人化,表现其与人的亲密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功名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困惑,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反映出唐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鸱夷子:象征理想与成功。
- 洞庭湖: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心灵的向往。
- 柳色:寓意生机与希望,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鸱夷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理想与成功
C. 自然风光 -
诗中提到的“洞庭”指的是哪个地方?
A. 上海
B. 湖南
C. 北京 -
“我心非醉亦非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状态?
A. 完全清醒
B. 恍惚的状态
C. 深度沉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 《相见欢》 by 李煜
诗词对比:
- 曹邺的《题舒乡》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对自然与理想的追求,但前者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矛盾,而后者则侧重对壮丽景色的描绘和对未来的期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