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召赴京道上有作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1:39:26

摇落秋冬际,苍茫鄞越间。

青山欹枕过,白鸟背人还。

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

虚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应召赴京道上有作 其一 方孝孺 〔明代〕

摇落秋冬际,苍茫鄞越间。 青山欹枕过,白鸟背人还。 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 虚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闲。

白话文翻译:

在秋冬交替的季节,我行走在苍茫的鄞越之地。 青山仿佛斜倚在枕边掠过,白鸟背对着人飞回。 询问风俗,乡音各异,消愁的酒却价格昂贵。 虚名究竟是什么,为何不让病弱的我得以闲适?

注释:

  • 摇落:指树叶凋零,秋冬交替的景象。
  • 苍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 鄞越:指今浙江宁波一带,古称鄞越。
  • 欹枕:斜倚在枕头上,这里形容山势如斜倚。
  • 背人还:背对着人飞回,形容鸟儿飞行的姿态。
  • 问俗:询问当地的风俗习惯。
  • 乡音异:各地的方言不同。
  • 酒价悭:酒的价格昂贵。
  • 虚名:空有名声,无实际意义。
  • 病夫:作者自指,身体虚弱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孝孺(1357-1402),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希直,号逊志,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他以忠诚刚直著称,因拒绝为朱棣(后来的明成祖)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他的诗文多表现忠贞不屈的精神和对时政的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方孝孺应召赴京途中所作,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虚名的反思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冬之际的苍茫景象为背景,通过“青山欹枕过,白鸟背人还”的意象,描绘了旅途中的孤寂与超然。诗中“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反映了作者对异乡风俗的观察和对酒价的感慨,而“虚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闲”则是对虚名的深刻质疑和对闲适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摇落秋冬际,苍茫鄞越间。” —— 描绘了秋冬交替时的苍茫景象,鄞越间的广阔无边。
  2. “青山欹枕过,白鸟背人还。” —— 通过青山和白鸟的意象,表达了旅途中的孤寂与超然。
  3. “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 —— 反映了作者对异乡风俗的观察和对酒价的感慨。
  4. “虚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闲。” —— 对虚名的深刻质疑和对闲适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青山欹枕过”比喻山势如斜倚,形象生动。
  • 拟人:“白鸟背人还”赋予白鸟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意。
  • 对仗:“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景象的描绘和对虚名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着稳定和永恒,与旅途的孤寂形成对比。
  • 白鸟:象征着自由和超然,与作者的内心情感相呼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山欹枕过”中的“欹枕”是什么意思? A. 斜倚在枕头上 B. 枕头倾斜 C. 山势如斜倚
  2. “虚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虚名的追求 B. 对闲适生活的渴望 C. 对病痛的无奈
  3. 诗中的“鄞越”指的是现在的哪个地区? A. 浙江宁波 B. 江苏南京 C. 福建福州

答案: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旅夜书怀》:同样表达了旅途中的孤寂和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宁静与超然,与本诗的意境相呼应。

诗词对比:

  • 杜甫《旅夜书怀》与方孝孺的《应召赴京道上有作 其一》:两者都表达了旅途中的孤寂和对人生的思考,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时局的忧虑,而方孝孺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虚名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方孝孺全集》:收录了方孝孺的全部诗文作品,是研究其文学成就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方孝孺的生平和文学贡献,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