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叹》
时间: 2025-01-11 11:57:5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流民叹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後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白话文翻译:
北方多年来没有好雨,五谷无法丰收。
最近后土震动,像巨鳌背着三山在游动。
墙倒屋塌压住了老人和孩子,冤屈的声音随着洪水流淌。
地面开裂,水流沸腾,十户人家中有九户人家吃鱼头。
听说澶渊渡口每天有数万难民,河北地区不知道还有多少州。
累累的婴儿被襁褓包裹,问哪里还有可以耕种的地方和牛。
最初来到这里时曾得过一片广阔的土地,唉,你们后来的将靠什么生存呢?
刺史和地方官员确实在为人民担忧,明令悲痛如父母。
朝廷已经任用伊吕这样的无能之士,何时才能看到安定与团结呢?
疏远的谋略不易提出,市井之中几句话可能变成狼狈。
灾祸流行无时无刻,尧舜时代的水旱灾害人们也不知。
桓侯的病初时没有证据,扁鹊进入秦国时已经开始治病。
投胶盈掬期待河水清澈,一箪水又怎能续民的性命。
尽管如此,我仍希望能在这个春天,稍微讲讲周公的政治。
风从多数人口中而出,老生常谈幸好有人听。
注释:
- 朔方: 指北方地区。
- 五种: 指五谷作物。
- 后土: 指大地,或特指大地母亲。
- 倾墙摧栋: 墙倒屋塌,形容灾难严重。
- 冤声: 冤屈的呼喊。
- 澶渊: 指澶渊渡口,地名。
- 襁负: 包裹婴儿的布。
- 刺史: 古代地方官员。
- 伊吕: 指伊尹与吕望,古代贤臣,后引申为无能之士。
- 桓侯: 指春秋时期的桓公。
- 投胶盈掬: 形容希望的渺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著称,尤其在词和诗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
《流民叹》写作于北宋时期,当时因连年旱灾和水灾,导致民生困苦、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流民困境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无能的强烈不满。
诗歌鉴赏:
《流民叹》是一首深刻的社会诗,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北方地区连年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悲惨景象。开头以“朔方频年无好雨”引入,展现出干旱的无情与人们的苦难。接着通过对“倾墙摧栋”所造成的伤害,展现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悲惨处境。诗中反复提到的“冤声”与“无牛耕作”,更是突显了流民的苦痛和对生存的渴望。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当政者的批判尤为尖锐,尤其是“庙堂已用伊吕徒”,表现了对无能官员的失望。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灾害的控诉,也有对社会政治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人世间苦难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朔方频年无好雨: 北方年年干旱,粮食歉收。
- 五种不入虚春秋: 五谷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 迩来后土中夜震: 近日地震频繁,暗示社会动荡。
- 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形容地震的巨大,像巨兽背负高山。
- 倾墙摧栋压老弱: 灾难使得房屋倒塌,压迫无辜者。
- 冤声未定随洪流: 冤屈的声音随着洪水而流动,象征无辜者的呐喊。
- 地文划劙水觱沸: 地面裂开,水流翻滚,描绘灾难场景。
- 十户八九生鱼头: 形容困苦的生活,许多人只能吃鱼头。
-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 听说渡口有大量难民涌入。
- 河北不知虚几州: 河北地区人数众多,难以统计。
- 累累襁负: 婴儿被包裹,代表无辜的流民。
- 问舍无所耕无牛: 问询中发现没有土地可耕种,也没有牛。
- 初来犹自得旷土: 刚来时还有广阔的土地可耕作。
- 嗟尔后至将何怙: 唉,后来的难民又能依靠什么呢?
- 刺史守令真分忧: 地方官员为民众忧愁。
- 明诏哀痛如父母: 政府命令表达了对民众苦难的关怀。
- 庙堂已用伊吕徒: 朝廷任用无能的官员,无法解决问题。
- 何时眼前见安堵: 何时才能看到安定的局面?
- 疏远之谋未易陈: 远离政事的谋略不易提出。
- 市上三言或成虎: 市井之中言语可能引发更大的祸患。
- 祸灾流行固无时: 灾难随时可能降临。
- 尧汤水旱人不知: 尧舜时期的水旱灾害,民众却无从知晓。
- 桓侯之疾初无证: 早期的疾病没有证据。
- 扁鹊入秦始治病: 扁鹊在秦国出现时开始治疗。
- 投胶盈掬俟河清: 指望河水清澈,然而一箪水又怎能解决问题。
- 虽然犹愿及此春: 仍希望在这个春天中有所改善。
- 略讲周公十二政: 提及周公的政治理想。
- 风生群口方出奇: 各种声音汇集,形成新奇的见解。
- 老生常谈幸听之: 希望这些常谈能够被人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 “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将地震比作巨兽,形象生动。
- 拟人: “冤声未定随洪流”,赋予声音以行动,增加了情感的渲染。
- 对仗: 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倾墙摧栋/压老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为对流民困境的同情与对统治者无能的控诉,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人民生活的艰辛。在自然灾害与人祸交织的背景下,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渴望,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 象征言论与舆论的力量。
- 雨: 象征生命与希望的降临。
- 河: 象征流动与变化的命运。
- 鱼头: 象征贫困与无奈的生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流民叹》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黄庭坚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十户八九生鱼头”,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生活富裕
- B. 吃鱼头为乐
- C. 生活困苦
- D. 渔民繁忙
-
诗中“庙堂已用伊吕徒”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批判?
- A. 自然灾害
- B. 官员的无能
- C. 人民的苦难
- D. 外敌入侵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卖炭翁》
诗词对比:
- 对比作品: 杜甫《春望》
- 主题相似性: 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乱与灾难下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
- 风格差异: 黄庭坚的《流民叹》偏重于对流民苦痛的细腻描绘,而杜甫的《春望》则更强调国家的衰败与个人的悲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黄庭坚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