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墩次杨仪部韵》

时间: 2025-01-25 23:23:49

遥看坞一聚,到只屋三间。

妪姓随墩在,僧廊得藓殷。

秋浓山照阁,雨足水侵关。

依旧刺船去,回瞻树杪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遥看坞一聚,到只屋三间。妪姓随墩在,僧廊得藓殷。秋浓山照阁,雨足水侵关。依旧刺船去,回瞻树杪栏。

白话文翻译: 远远望去,一个小村庄聚集在一起,走近了才发现只有三间屋子。老妇人的姓氏与这个土墩同在,僧人的走廊上长满了青苔。秋意正浓,山色映照着阁楼,雨水充足,水流侵蚀着关口。依旧划船离去,回头望去,树梢上的栏杆依稀可见。

注释:

  • 坞:小村庄。
  • 妪:老妇人。
  • 墩:土堆。
  • 藓:青苔。
  • 殷:深色,这里指青苔茂盛。
  • 刺船:划船。
  • 杪:树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徵明(1470-1559),明代著名文人、画家、书法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徵明在游览王婆墩时所作,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王婆墩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诗中“遥看坞一聚,到只屋三间”展现了从远到近的视角变化,突出了景物的简朴和宁静。“妪姓随墩在,僧廊得藓殷”则融入了人文元素,通过老妇人和僧廊的描绘,增添了诗意的生活气息。后两句“秋浓山照阁,雨足水侵关”以秋山和雨水为背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最后“依旧刺船去,回瞻树杪栏”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片景色的留恋和不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遥看坞一聚,到只屋三间:从远处看,一个小村庄聚集在一起,走近了才发现只有三间屋子,突出了景物的简朴。
  2. 妪姓随墩在,僧廊得藓殷:老妇人的姓氏与这个土墩同在,僧人的走廊上长满了青苔,融入了人文元素,增添了诗意的生活气息。
  3. 秋浓山照阁,雨足水侵关:秋意正浓,山色映照着阁楼,雨水充足,水流侵蚀着关口,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4. 依旧刺船去,回瞻树杪栏:依旧划船离去,回头望去,树梢上的栏杆依稀可见,表达了诗人对这片景色的留恋和不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遥看坞一聚,到只屋三间”中的“遥看”与“到只”,“坞一聚”与“屋三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拟人:如“妪姓随墩在”中的“随墩在”赋予了老妇人一种与土墩共存的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王婆墩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诗中融入了人文元素,通过老妇人和僧廊的描绘,增添了诗意的生活气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意象分析:

  • 坞:小村庄,象征着简朴和宁静。
  • 妪:老妇人,象征着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
  • 藓:青苔,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岁月的痕迹。
  • 秋浓山照阁:秋山和阁楼,象征着宁静和深远。
  • 雨足水侵关:雨水和水流,象征着自然的循环和侵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妪姓随墩在”中的“妪”指的是什么? A. 老妇人 B. 老翁 C. 少女
  2. 诗中“僧廊得藓殷”中的“藓”指的是什么? A. 青苔 B. 草 C. 花
  3. 诗中“依旧刺船去”中的“刺船”指的是什么? A. 划船 B. 停船 C. 修船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文徵明的其他山水田园诗,如《题西林壁》等,体会其清新自然的诗风。 诗词对比: 可以与唐寅的《桃花庵歌》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简朴的田园生活,但文徵明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唐寅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文徵明集》:收录了文徵明的诗文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徵明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