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时间: 2025-01-22 01:07:17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边塞环境,暗林中草丛因风而颤动,勇猛的将军在夜色中拉弓待发。等到明亮的时刻,他试图寻找那支白色的箭羽,却发现它已经深深没入了石头的缝隙中。

注释:

  • 林暗:树林昏暗,指夜色中的树林。
  • 草惊风:草丛受到风的吹动而惊动,形象地描绘出环境的静谧与突如其来的动荡。
  • 将军:指边塞的将领,象征着勇敢与果断。
  • 夜引弓:在夜间拉弓,体现出将军的警觉与准备。
  • 平明:天亮的时候,象征着希望和明亮的未来。
  • 白羽:箭的羽毛,通常用白色的羽毛来制作,象征着准确与目标。
  • 没在石棱中:箭羽插入石缝中,表达了丢失或未能找到的遗憾。

典故解析:

在古代,边塞将领常常在夜间进行巡逻或猎捕,表现出他们的敏锐与果敢。而“白羽”作为箭的一部分,常常象征着目标与理想。在古诗中,箭羽的失落也可以解读为对理想和目标的渴望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纶,唐代诗人,字子珪,号少华,生于洛阳。他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绘战事和将士的英勇,风格豪放,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

创作背景:

《塞下曲》系列诗作是卢纶在边塞生活和军旅生涯中感悟而作,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将士英勇的历史背景,并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通过简练的笔触,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边塞夜景。开头的“林暗草惊风”便勾勒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暗示着潜在的危险与不安。在这个幽暗的环境中,将军的形象显得格外突出,他的“夜引弓”不仅是对猎物的关注,也象征着对未知敌人的警惕。这种警觉性与将军的英勇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英雄气概。

而“平明寻白羽”则引领读者走向光明,象征着希望与追求。然而,最后一句“没在石棱中”却转瞬间带来了失落与无奈,似乎暗示着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这种从紧张到希望,再到失落的情感变化,恰如人生的起伏,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不仅仅是一幅边塞猎弓的画面,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当前战乱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目标的追求与失落。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在短短的几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与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暗草惊风:树林黑暗,草丛因风而动,暗示着不安定的环境。
  • 将军夜引弓:将军在夜晚拉弓,显示出他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危险。
  • 平明寻白羽:天亮后,寻找箭羽,象征着追寻目标与希望。
  • 没在石棱中:箭羽插入石缝中,表达了对理想的失落与遗憾。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使用了“林”、“草”、“将军”、“白羽”等意象,形成了丰富的画面感。
  • 象征:箭羽象征着理想和目标,石棱则象征着阻碍与挫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关生活,表达了将士在战斗中的警觉与果敢,以及对理想与目标追寻中的艰辛与失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隐秘和潜在的危险。
  • :代表着自然环境的宁静与动荡。
  • 将军:象征勇敢与责任。
  • 白羽:象征理想与目标的追求。
  • 石棱: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障碍和挫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林暗草惊风”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安宁
    • B. 紧张
    • C. 欢乐
    • D. 平静
  2. “平明寻白羽”中的“平明”是指什么?

    • A. 天亮
    • B. 心情
    • C. 地面
    • D. 未来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战争的残酷
    • B. 追求理想的艰辛
    • C. 自然的美丽
    • D. 人生的乐趣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战士的英勇与悲壮,强调了将士的责任感与对家国的忠诚。与卢纶的诗相比,王昌龄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卢纶则更注重对环境的描绘与心理的探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