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 古别离》

时间: 2025-02-04 16:27:21

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

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
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即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中,女子想要和她的爱人告别,拉着他的衣服询问他要去哪里游玩。她并不怨恨归来的时间太晚,只希望他不要去临邛。

注释:

  • 欲别:即将要离别。
  • 牵郎衣:拉着爱人的衣服,表示不舍。
  • 问郎游何处:询问爱人要去哪里游玩。
  • 不恨归日迟:不怨恨归来的日子太晚。
  • 莫向临邛去:不要去临邛(地名),表达对离开的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聂夷中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爱情、离别等主题,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古别离》创作于唐代,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期。此时社会动荡,离别成为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诗人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情感的诗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诗人在离别的时刻,以女子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她对爱人的依恋与不舍。第一句“欲别牵郎衣”直接点明了即将离别的主题,女子不忍放手,拉着爱人的衣服,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依赖。接下来的“问郎游何处”则通过询问进一步强调了她对爱人去向的关心,体现出一种柔情似水的关怀。

而“不恨归日迟”一句则透露出一种无奈与理解,尽管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不安,但她却选择不怨恨,显示出一种成熟的情感态度。最后一句“莫向临邛去”则是对爱人出行的恳求,暗示她对他去临邛的强烈反对,似乎临邛是一个她无法接受的地方,这不仅反映了她对离别的恐惧,也传达出她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离别之时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别牵郎衣:即将离别之际,女子拉着爱人的衣服,表达对他的依恋。
  2. 问郎游何处:她关心爱人将要去的地方,体现出对他行踪的关注。
  3. 不恨归日迟:尽管离别让她感到伤感,但她选择不怨恨时间的流逝。
  4. 莫向临邛去:她希望爱人不要去临邛,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诉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牵郎衣”比喻为情感的依附,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珍惜。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形成了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情感拟人:使得离别的情感更具人性化,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离别与思念,表现了爱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在离别时刻的强烈情感体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对离别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爱人,表现出情感的依恋。
  • :象征着亲密与联系,拉着衣服暗示了不舍。
  • 临邛:作为一个地名,象征着离别的去向,传达出对未来的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女子对爱人有什么情感表现? a) 不在乎
    b) 依恋
    c) 恨意

  2. “莫向临邛去”中“临邛”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情感
    b) 一个地方
    c) 一种状态

  3. 诗人对时间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怨恨
    b) 无所谓
    c) 不怨恨

答案:
  1. b) 依恋
  2. b) 一个地方
  3. c) 不怨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聂夷中的《古别离》相比,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现了离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友情而非爱情。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通过对月夜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三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的焦点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体现了各自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聂夷中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