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时间: 2025-01-25 18:32:10

春去春来似有期,日高添睡是归时。

虽将细雨催芦笋,

却用东风染柳丝。

重雾已应吞海色,轻霜犹自剉花枝。

此时野客因花醉,醉卧花间应不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去春来似有期,日高添睡是归时。
虽将细雨催芦笋,却用东风染柳丝。
重雾已应吞海色,轻霜犹自剉花枝。
此时野客因花醉,醉卧花间应不知。

白话文翻译:

春天过去又来到,似乎总有定期。
阳光渐高,惬意地想在此时小憩。
虽然细雨催促着芦笋生长,
却也让东风染上了柳条的颜色。
浓雾已经吞没了海面的颜色,
轻霜仍然在花枝上剁碎。
此时野外的游人因花醉酒,
醉卧在花间,应该不知道。

注释:

  • 春去春来:指春天的轮回,暗示时间的流逝。
  • 日高添睡:阳光高照,令人更想睡觉。
  • 细雨催芦笋:细雨滋润着芦笋的生长。
  • 东风染柳丝:春风吹拂,柳条随之变得翠绿。
  • 重雾:浓厚的雾气。
  • 轻霜:微霜,轻微的霜冻。
  • 野客:指在野外游玩的客人。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东风”一词在古诗词中常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寓意着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生活在贞观年间,字少白,号云鹤,出生于江南。方干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反映了诗人在春日的闲适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象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春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首联“春去春来似有期”以时间为切入点,表达了春天的轮回和生命的循环,仿佛春天总是如期而至。接下来的“日高添睡是归时”,则通过阳光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对春日慵懒氛围的享受。诗中细雨催生芦笋,东风染绿柳条,描绘了春天的滋润和万物复苏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后半部分“重雾已应吞海色,轻霜犹自剉花枝”则表现了春日中雾气和霜冻的对比,重雾的浓厚与轻霜的细腻,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寒意的春日氛围。最后一句“此时野客因花醉,醉卧花间应不知”,通过野客的醉态,传达出一种随性与洒脱,表现了人们在春日中因美景而沉醉的状态。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传达出一种悠闲、惬意的生活态度,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去春来似有期:春天的更替是有规律的,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
  2. 日高添睡是归时:阳光高照,令人感到想要入睡,暗示春日的闲适。
  3. 虽将细雨催芦笋:细雨正好促进芦笋的生长,暗示春天的生机。
  4. 却用东风染柳丝:春风吹拂,使得柳条变得翠绿,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5. 重雾已应吞海色:浓雾笼罩,海面颜色被吞没,营造出神秘的气氛。
  6. 轻霜犹自剉花枝:微霜仍然在花枝上,显示出春天的细腻。
  7. 此时野客因花醉:此时在野外的游客因花而醉。
  8. 醉卧花间应不知:醉卧在花间,陶醉于美景之中,似乎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到来比作一种规律,表现出生命的循环。
  • 拟人:细雨与东风被赋予了催生和染色的能力,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优美的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为主题,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细雨:表示滋润与生长。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与温暖。
  • 重雾:代表神秘与宁静。
  • 轻霜:表现春天的细腻与柔和。
  • :象征美好与浪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去春来似有期”中“似有期”指什么?

    • A. 时间不确定
    • B. 时间有规律
    • C. 时间流逝
    • D. 时间停滞
  2.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冬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夏天
  3. “醉卧花间应不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忘却烦恼
    • C. 期待未来
    • D. 反思过去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鸟鸣涧》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写春天,但更多反映了国事的忧虑与个人的思考。
  • 王维的《鸟鸣涧》:描绘了春天的宁静与自然之美,风格更为清新淡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方干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