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
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
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
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
白话文翻译:
在鸿雁的惊叫声中,我从梦中惊醒,
靠着枕头已经过了三更时分。
梦境破灭后,寂寞的思绪涌上心头,
灯光微弱,残余的光亮逐渐消逝。
窗外月光清冷,墙壁上虫鸣声静谧而悠远。
更何况我已离乡已久,心中仍然怀有无尽的思念。
注释:
- 度鸿:鸿雁,古时常用以代表远方或行旅。
- 惊睡醒:从睡梦中惊醒。
- 欹枕:将头枕在一侧。
- 三更:古代夜晚的时间划分,三更指的是夜间的后半段。
- 梦破:梦境破灭。
- 寂寥思:寂寞而孤独的思绪。
- 灯残:灯光亮度微弱,快要熄灭。
- 零落明:光亮逐渐消失。
- 空窗:空荡的窗户。
- 闲月色:清冷、空旷的月光。
- 幽壁:安静的墙壁。
- 静虫声:虫鸣声静谧而清晰。
- 况是离乡久:更何况是我已经离开故乡很久。
- 依然无限情:心中仍然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约公元835年-约公元900年),字少宗,唐代诗人,生于长安。曾任官职,屡次出入官场,因而他的诗作多受个人经历影响。方干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切,尤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著称。
创作背景:
《秋夜》创作于方干晚年,离家已久的他在一个秋夜中,借月光和虫声抒发对故乡的思念。诗中展现了孤独、寂寥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生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夜》是一首情感细腻的诗,方干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和孤独,表达了深沉的乡愁。诗的前两句“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以鸿雁的叫声唤醒了诗人,象征着远方的讯息,也暗示着他内心深处的思念。三更时分,正是夜深人静之时,更加突出诗人的孤独感。
接下来的“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展示了梦境的破灭与现实的寂寥,灯光的暗淡象征着希望的微弱和内心的孤寂。空窗的月色与幽静的虫声,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空旷的秋夜氛围,诗人似乎在这一刻与自然融为一体,但内心的孤独却愈加强烈。
最后两句“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离乡久而生的无限思念之情。方干的诗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感悟,显示了其高超的诗歌艺术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度鸿惊睡醒:鸿雁的叫声打破了宁静,让我从梦中惊醒。
- 欹枕已三更:我侧着头枕在一边,已经过了深夜的三更。
- 梦破寂寥思:梦境破灭后,心中充满了孤寂的思绪。
- 灯残零落明:灯光微弱,亮度逐渐消失。
- 空窗闲月色:窗外的月光照射进来,显得空旷而冷清。
- 幽壁静虫声:墙壁静谧,虫鸣声在空灵的夜中回响。
- 况是离乡久:更何况我已经离开故乡很久。
- 依然无限情:内心仍然充满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鸿雁、月色、虫声等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深秋夜的孤寂氛围。
- 拟人:虫声静谧,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秋夜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在孤独的夜晚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雁:象征远方,也代表着思乡的情感。
- 三更:夜深人静,暗示孤独。
- 月色:清冷,象征思念的情感。
- 虫声:静谧,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鸿雁”的叫声代表什么? A. 远方的讯息
B. 秋天的到来
C. 夜晚的宁静
答案:A -
“灯残零落明”中的“残”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希望
C. 冷清
答案:A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色
B. 孤独与思乡
C. 友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方干《秋夜》与李白《月下独酌》:两首诗都描绘了夜晚的情景,方干的诗强调孤独与思乡,而李白则表达了对自由和饮酒作乐的向往。
- 方干《秋夜》与王维《山居秋暝》:王维的诗中描绘的是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方干则更多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