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

时间: 2025-01-10 18:46:14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端午日
殷尧藩 〔唐代〕

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白话文翻译

在年轻时的节日里,情感更加浓厚,
而年老时谁会体会到感慨呢?
不再像以往那样追随习俗和艾草,
只希望能与朋友共饮蒲酒,畅谈国泰民安。
鬓发每天都在增添白色,
而石榴花年年都依然鲜艳夺目。
千年之后,贤者与愚者都是瞬息之间,
究竟有多少人被遗忘,又有多少人流芳百世?


注释

  • 佳节:美好的节日,指端午节。
  • 感慨:感慨万千,指因经历而生出的感触和情感。
  • 艾符:端午节的习俗之一,艾草用来辟邪。
  • 蒲酒:用蒲草煮的酒,传统习俗之一。
  • 榴锦:指石榴花,形容颜色鲜艳。
  • 贤愚:聪明与愚笨的人。
  • 湮没:被遗忘,消失不见。
  • 垂名:留名于世,名声流传。

典故解析

  • 端午节:古老的传统节日,纪念屈原,习俗包括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等。
  • 艾草与蒲酒:传统上,端午节有挂艾草和饮蒲酒的习俗,象征辟邪和祈求平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殷尧藩(约835-889),唐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人生哲理和节令习俗,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端午节,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传统习俗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对节日的情感变化,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形成了诗歌的主题。


诗歌鉴赏

《端午日》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端午节的描绘,表达了年轻时对节日的热情与老去后对生活的感慨。首句“少年佳节倍多情”点出节日的喜庆与年轻人的激情,随后的“老去谁知感慨生”则引入了对生命流逝的思考,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提到的艾草和蒲酒,不仅是节日习俗的体现,更象征了诗人对传统的敬重与对人生的深思。随着岁月流逝,“鬓丝日日添白头”写出了时间对人的无情侵蚀,而“榴锦年年照眼明”则展现了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美,形成了生命与时间的辩证关系。

最后两句“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引发了对人类历史的反思,感慨无论是聪明还是愚笨,终究都只是短暂的存在,诗人恰如其分地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历史的悠久相对比,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年佳节倍多情:年轻时对节日的热情更为浓厚。
  2. 老去谁知感慨生:年老时,谁又能体会到这些情感呢?
  3. 不效艾符趋习俗:不再追随传统习俗,如艾草等。
  4. 但祈蒲酒话升平:只希望能与友人共饮蒲酒,畅谈国家的安宁。
  5. 鬓丝日日添白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鬓发日渐白。
  6. 榴锦年年照眼明:石榴花年复一年依然鲜艳。
  7. 千载贤愚同瞬息:千年之后,聪明与愚笨皆为短暂。
  8. 几人湮没几垂名:究竟有多少人被遗忘,又有多少人流芳百世。

修辞手法

  • 对比:年轻与年老、传统与现代的对比。
  • 象征:艾草、蒲酒、榴锦花均象征着传统与生命的不同侧面。
  • 排比:最后两句中对贤愚的描述形成排比,突出人生的短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引发对人生短暂与历史悠久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艾草:辟邪、传统习俗的象征。
  2. 蒲酒:友谊与团聚的象征。
  3. 榴锦:生命力与美的象征。
  4. 白头:时间的流逝与老去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人提到的端午节习俗中,不包括哪一项? A. 吃粽子
    B. 喝蒲酒
    C. 挂艾草
    D. 赛龙舟

  2. 填空题:诗人的情感在年轻时是____,而在老去之后则是__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千载贤愚同瞬息”是指所有人都将被遗忘。 (对/错)

答案

  1. A
  2. 多情 / 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端午即事》——杜甫
  • 《五月五日天中天》——白居易

诗词对比

  • 《端午即事》:同样描绘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但更侧重于对屈原的缅怀。
  • 《五月五日天中天》:通过对节日的热闹描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诗经与古典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