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6:10:09

秋早川原净丽,雨馀风日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早川原净丽,雨馀风日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早晨,河川和原野显得格外清丽,雨后风和日丽令人心旷神怡。自此以后,我将归隐乡野,谁来送我到池南呢?

注释

  • 秋早:秋天的早晨。
  • 川原:河流和原野,指自然景色。
  • 净丽:干净而美丽。
  • 雨馀:雨后的余韵。
  • 清酣:形容清新的风和明亮的日光让人陶醉。
  • 归耕:返回田间耕作,隐居生活。
  • 剑外:指剑外,即指远离城市的地方。
  • 池南:池塘的南边,可能是指归途的方向。

典故解析

“剑外”常用来形容远离尘嚣的地方,反映了诗人向往隐居生活的心态;而“池南”则可能暗指诗人心中的归属,体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在经历了政治斗争和生活波折后,苏轼愈发向往简单而宁静的田园生活。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诗以简单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河川与原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秋早川原净丽,雨馀风日清酣”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景,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感。这样的景象不仅令人心旷神怡,更像是对诗人内心渴望安宁生活的映射。

第二句中,“从此归耕剑外”表明了诗人回归自然、归隐田园的决心,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何人送我池南”则带有一丝淡淡的孤独感,仿佛诗人在思索,谁能陪伴自己走向那理想的归宿。这种情感的流露让整首诗充满了对友谊与陪伴的渴望,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总之,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苏轼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早川原净丽:描绘了秋天早晨自然美景,河川与原野显得格外清丽。
  2. 雨馀风日清酣:雨后的空气清新,阳光明媚,令人陶醉。
  3. 从此归耕剑外:表达了诗人决定返回乡野,过隐居生活的想法。
  4. 何人送我池南:诗人感到孤独,询问谁能陪伴自己走向理想的栖息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秋早川原净丽,雨馀风日清酣”对仗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秋”、“川原”、“雨”、“风”等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美和诗人的心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友谊与陪伴的渴望,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成熟和丰收,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沉淀。
  • 川原:象征自然和宁静,体现了诗人向往的生活。
  • :象征洗涤与清新,暗示了诗人心灵的净化。
  • 剑外:象征远离尘世的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2. 诗中“从此归耕剑外”中的“剑外”指的是什么?

    • A) 远离城市的地方
    • B) 武器的外面
    • C) 剑的旁边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城市生活的热爱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隐居生活
    • C) 对战斗的渴望

答案

  1. B) 苏轼
  2. A) 远离城市的地方
  3.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隐居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映射,但李白更倾向于对故乡的思念。
  • 《鹿柴》 王维: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现了心灵的宁静,与苏轼的归隐主题相呼应。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