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秋词
作者: 苏轼 〔宋代〕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
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淮水与浑浊的汴水相交,更在江西的岸边。
红色的旗帜在时节变换中,黄叶纷飞乱舞。霜降入了梁王的故苑。
秋天的原野,何处携带酒壶?停马在路上,寻访那古老的遗迹,踟蹰不前。
双庙的遗风仍在,漆园里傲视官吏的应无。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淮浊汴:指清澈的淮水和浑浊的汴水,表现水质差异。
- 红旆:红色的旗帜,象征节日或军队。
- 霜入:霜降临,暗示秋冬的到来。
- 梁王:指梁王的故地,历史典故。
- 携壶:带着酒壶,寓意游玩饮酒。
- 停骖:停下马车,表示停留。
- 蹉跎:徘徊犹豫。
- 双庙:指双庙遗址。
- 漆园:指古代的园林,象征优雅之地。
典故解析:
- 梁王:历史上梁王指的是梁朝的统治者,故苑代表曾经的繁华与权力的象征。
- 双庙:可能指的是与古代帝王或名士相关的庙宇,体现了对历史的怀念与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洒脱著称,风格多样,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清平乐·秋词》创作于秋季,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怀以及对历史、古迹的追忆,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闲适心境。
诗歌鉴赏:
《清平乐·秋词》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词作,苏轼以清淮、浊汴的对比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诗中写到“红旆到时黄叶乱”,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更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叶子随着风飘落,象征着过去的事物逐渐消逝,令人感叹。
“霜入梁王故苑”一句,透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梁王的故苑曾经辉煌,如今只剩下霜寒的孤寂。诗人以古代王侯的遗迹,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接下来的“秋原何处携壶”,则转向了个人的心境。诗人似乎在思考,在这秋原上何处可以停下脚步,品酒赏景,寻觅古迹。这里的“携壶”不仅是对游玩的向往,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出一种闲适与淡然。
最后的“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则是对历史遗存的肯定,诗人以双庙的遗风生动地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重,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的讽刺与不满。
整首词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思索与对人生的感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淮浊汴:清晰的淮水与混浊的汴水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两种不同的境遇与心境。
- 更在江西岸:强调位置,可能暗指诗人身处某个特定的地点,心中有思念。
- 红旆到时黄叶乱: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色彩鲜明,生动形象。
- 霜入梁王故苑:历史的厚重感,体现了对过往的怀念。
- 秋原何处携壶:表达游玩的欲望与对自然的向往。
- 停骖访古踟蹰:犹豫不决,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
- 双庙遗风尚在:对历史的尊重与怀念,暗示文化的延续。
- 漆园傲吏应无:对现实官吏的讽刺,表达了对清高、独立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清淮与浊汴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将霜与历史遗迹拟人化,赋予情感。
- 对仗:整首词使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个人心境的反思,体现出一种对过往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流露出诗人独特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淮:象征清明、纯洁的心境。
- 浊汴:象征生活中的混乱与世俗。
- 红旆:象征热情与生命力。
- 黄叶: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霜:象征寒冷与孤独。
- 壶:象征生活的闲适与享受。
- 双庙:象征历史与文化的延续。
- 漆园:象征优雅与高洁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淮”和“浊汴”分别象征什么? A. 清明与混乱
B. 春天与秋天
C. 富贵与贫穷 -
“霜入梁王故苑”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怀旧与孤寂
C. 激昂 -
“携壶”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旅行
B. 追忆与闲适
C. 富裕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悟。
- 杜甫《春望》:对时光与历史的反思。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与《清平乐·秋词》同样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为豪放,后者则显得愈加内敛与细腻。
解读:
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水调歌头》豪情万丈,而《清平乐·秋词》则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深沉的思索与对历史的感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典诗词入门》
以上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苏轼及其作品的背景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