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雨阳山》

时间: 2025-01-27 04:05:02

所以登山不惮烦,为藏云气达泉源。

多峰岂炫千岩秀,一线才通万壑奔。

其在兹乎须出岫,此时何不早翻盆。

名高已到岩瞻地,只有为霖可养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祷雨阳山
作者: 曹彦约 〔宋代〕

所以登山不惮烦,为藏云气达泉源。
多峰岂炫千岩秀,一线才通万壑奔。
其在兹乎须出岫,此时何不早翻盆。
名高已到岩瞻地,只有为霖可养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登山者的辛劳与渴望,在高山之巅不怕疲惫,是为了藏匿云气,引导泉水的源头。众多的山峰难以炫耀千岩的秀丽,唯有一线通达万壑的奔流。此时在这里需要出山,为什么不早点翻动水盆以祈求雨水呢?名声已高,已到岩石的观望之地,唯有雨水才能滋养尊贵的身心。

注释:

  • 不惮烦:不怕麻烦。
  • 藏云气:隐藏云气,意指在高山上能聚集云雾。
  • 万壑奔:形容溪流奔涌而下。
  • 翻盆:翻动水盆,意指祈求雨水。
  • 为霖:为雨,意指希望能有降雨。

典故解析:

“云气”与“泉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诗中隐含了对雨水的渴望,象征着丰收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彦约,宋代诗人,以擅长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及其与人的关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经济逐渐繁荣,但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诗人通过描绘登山的过程,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渴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祷雨阳山》是一首具有深厚自然情感的山水诗,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登山的艰辛与对雨水的期待。诗中开头两句,作者通过“不惮烦”表明了登山的不易,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探索精神。他在山中寻找云气与泉源,象征着人们寻求生机与希望的心态。接下来的句子,诗人以“多峰岂炫千岩秀”来反思自然的壮丽,强调一线溪流的通达才是最重要的,隐含了对简单而真实的自然景观的赞美。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发出对降雨的渴望,表明了自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雨水不仅滋润万物,也是对人们辛勤劳作的回报。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情感真挚而深厚,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所以登山不惮烦”:说明作者不怕辛苦去攀登高山。
    • “为藏云气达泉源”:目的是要聚集云雾,引导泉水的来源。
    • “多峰岂炫千岩秀”:多座山峰并不一定能显现出千岩之美。
    • “一线才通万壑奔”:唯有一条小溪流通向万壑,形象生动。
    • “其在兹乎须出岫”:在这个地方,需向外探索。
    • “此时何不早翻盆”:此时为何不早些翻动水盆,祈求雨水呢?
    • “名高已到岩瞻地”:名声已高,已到可远眺的地方。
    • “只有为霖可养尊”:唯有雨水才能滋养尊贵的体面。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气与泉源比作自然的生命源泉。
    • 对仗:如“多峰岂炫千岩秀,一线才通万壑奔”,对称工整。
  •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人类对雨水的渴望,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

意象分析:

  • 云气: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云聚而雨生。
  • 泉源:代表着生命的源头,滋养大地。
  • 万壑:象征着自然的广阔与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为藏云气达泉源”中的“藏”字意为: A. 隐藏
    B. 藏匿
    C. 存放
    D. 收藏

  2. “名高已到岩瞻地”中的“瞻”字可以理解为: A. 观看
    B. 眺望
    C. 观察
    D. 参观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望岳》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写了对山的崇拜与对自然的感慨,透视了诗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与曹彦约的《祷雨阳山》相比,杜甫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山水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