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赵俞宣德石博山香台》
时间: 2025-02-04 16:20: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全诗内容如下:
水骨苔痕洞穴开,
龙腾波涌碧崔嵬。
烟云静向林中起,
风雨飞从海上来。
江外庐峰倾瀑布,
日边鳌顶对蓬莱。
几经后火今犹在,
拂拭还看贮劫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处神秘而美丽的自然景观:水流如骨骼,苔藓的痕迹在洞穴中显露,仿佛一条龙在波涛中腾跃,碧绿而高耸。烟云在静谧中缓缓升起,风雨则从大海上飞来。江外的庐峰倾斜着瀑布,阳光下的鳌顶正对着仙境蓬莱。经过几次的烈火焚烧,如今仍然能够看到当年的灰烬,轻轻拂去,依然能看见那些劫难留下的痕迹。
注释
- 水骨:形容水流清澈而有骨架感。
- 苔痕:指苔藓留下的痕迹。
- 龙腾:形容波涛汹涌,像龙在飞腾。
- 碧崔嵬:意指青翠而高耸的山峰。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理想与梦想。
- 几经后火:经历了多次的焚烧。
- 贮劫灰:贮存着劫难后的灰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他的诗风洒脱,常常融入哲理思考,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赵俞宣德石博山香台之际,反映了作者在山水间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中不仅描写了自然景观,还隐含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生命短暂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自然景观和深沉的哲理思考而著称。开头的“水骨苔痕”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山水的生动与灵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描绘了龙腾波涌的壮阔场景,通过“碧崔嵬”更进一步渲染出高耸入云的气势,与后文的“烟云静向林中起”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与动荡交织的氛围。
“风雨飞从海上来”则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展现了自然的变化无常和壮丽。后面几句通过描绘庐峰与蓬莱,将诗人的情感引向了理想的境地,这种理想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也是对人生的追求。结尾提到“几经后火今犹在”,使全诗升华至对生命和历史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骨苔痕洞穴开:水流清澈,苔藓的痕迹在洞穴中显露,形象而生动。
- 龙腾波涌碧崔嵬:描绘波涛汹涌的壮丽场景,仿佛龙在飞腾,意象宏伟。
- 烟云静向林中起:烟雾在静谧的环境中缓缓升起,增添了神秘感。
- 风雨飞从海上来:自然的力量从大海而来,暗示变化与不确定性。
- 江外庐峰倾瀑布:描绘庐峰的瀑布,展现自然的壮观。
- 日边鳌顶对蓬莱:阳光下的鳌顶与理想的蓬莱形成对比,象征追求理想。
- 几经后火今犹在:经过多次的焚烧,仍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
- 拂拭还看贮劫灰:轻轻拂去,看到劫难后留下的灰烬,象征着过去的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骨”比喻水的清澈与灵动。
- 拟人:烟云“静向林中起”,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江外庐峰倾瀑布,日边鳌顶对蓬莱”,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与历史的思考,体现出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传递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 水:象征生命与灵动。
- 龙:象征力量与壮丽。
- 烟云:象征神秘与变化。
- 蓬莱:象征理想与追求。
- 灰烬:象征历史的痕迹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骨苔痕”是指什么?
- A. 水的清澈
- B. 岩石的坚硬
- C. 树木的苍翠
-
“龙腾波涌”描述的是哪种景象?
- A. 宁静的湖面
- B. 波涛汹涌的海洋
- C. 温和的溪流
-
诗中提到的“蓬莱”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
- B. 理想
- C. 努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维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诗词对比
- 曹彦约此诗 vs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 共同点:都描绘了自然景观,并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不同点:曹的诗更注重自然的壮丽与历史的沉重,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著名诗人作品选集》